皚皚白雪覆蓋了松遼大地,卻覆蓋不了吉林人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路上的堅實腳印。
過去一年來,我們實現了——
規劃落地。制訂2016年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實施意見,督導14個縣制定本地《規劃》和5年任務清單,打造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重點培育發展5至8個標志性典型。
督導落實。組織14個重點縣與省政府簽訂2016年率先工作責任狀,制定下發《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督查指導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14個縣(市、區)考核辦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實。
建設高標準農田。將33億元涉農資金集中投向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省項目開工建設面積64.57萬畝,已下達項目資金約20.58億元。
一言以蔽之,總體上項目建設進展良好,主體工程大部分完工。
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
“從全國看,吉林處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第一方隊,要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春,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三大體系”指示要求,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扎實做好農業農村工作。
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使命是光榮的,同時,壓力也是巨大的。特別是白山松水間這片“疲憊”的黑土地,更是難堪重任——
農田灌排基礎設施薄弱。全省8個大型灌區有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損。125個萬畝以上中型灌區有近80%的建設任務無法完成。6處大型泵站無法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建設任務。全省54片重點澇區,通過驗收達到10年一遇治澇標準的只有1片。中西部旱區僅有23.1萬眼機電井和部分噴滴灌設備。我省僅有1161萬畝旱田耕地具備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占旱田耕地面積的15.9%,旱區農業仍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黑土地退化現象比較嚴重。一是黑土層變薄。據監測資料表明,我省黑土區每年流失表層土壤平均為0.3~0.7厘米。二是土壤養分失衡,有機質數量和質量下降。三是土壤生物學特征退化。土壤微生物的總量減少,原有土壤的微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土壤持續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發生頻率提高。四是黑土生產功能退化。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環境變壞,土壤對養分的轉化和調控能力下降;土壤結構和土體構型的惡化,對水分的貯藏和調節能力降低,加重了干旱的危害。五是西部風沙、鹽堿、漬澇等中低產田仍有3500萬畝,數量大,單產低,嚴重制約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農田配套設施不完備。田間道路不配套,機耕道“窄、差、無”、農機“下地難”問題突出。部分現有機耕道建設設計不規范、標準不高、養護跟不上、損毀嚴重,難以滿足大型化、專業化現代農機作業的需要。全省1/3以上農田機耕道需修繕或重建。農田輸配電設施建設滯后,農田灌溉排澇成本高、效率低。農田防護林網體系仍不完善,存在樹種單一、林網殘缺、結構簡單等問題,整體防護效能不高。
資金渠道分散且建設標準不統一。長期以來,我省農田建設由各部門分別編制規劃,分頭組織實施,缺乏統一的指導性規劃和規范的建設標準,造成項目安排銜接困難,建設標準參差不齊,難以統一考核評價。同時,由于建設資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許多項目建設標準偏低,多數農田建設項目難以同步實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節水技術等措施,工程建設效益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工程管護長效機制未建立。農田建設中“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較為普遍,田間工程設施產權不清晰,耕地質量監測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護責任和措施不到位,管護資金不落實等問題突出。有的項目竣工移交后設備和設施損毀,得不到及時、有效修復;有的項目建成后沒有劃入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對已建成農田的用途和效益統計監測工作不到位。
面對諸多問題,怎么辦?
出路就是:在“五個原則”引領下,以“五個集中”的模式,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
“五個原則”確定我省建設高標準農田的總體思路
走進敦化市沙河沿鎮和青溝子鄉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雖然工程尚未完工,但路、渠、橋、涵、井配套齊全,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此外,還新建了曬場、庫房及物聯網信息中心。用項目負責人的話說,就是著力完善水利設施配套,著力加強道路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高產穩產農田,著力鞏固生態環境建設,同時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工程配套。而這正是他們認真實施省里確定的“五個原則”取得的結果。
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確定之后,如何提高黑土地的承載能力,是實現既定目標的關鍵。副省長隋忠誠帶領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精心調研、反復探討,針對我省農田建設的現狀,總結多年來農田建設的經驗教訓,最終確定了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五個原則”。
——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糧食生產基礎,以長春市及其它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重點,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在資金投入和項目安排上實行“五個集中”原則,即向長春市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轉連片地塊集中、部門資金向同一區域集中、“十三五”規劃資金向前兩年集中。
——整體推進,集中連片。實現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農藝農機技術先進適用,使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相適應。堅持按灌區、流域和區域整體規劃,采取分年實施,集中投入、連片治理、整體推進的建設方式,確保“建一片,成一片”。
——節約資源,保護生態。切實加強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水土流失,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發揮農田在生產、生態、景觀方面的綜合功能,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相協調。
——政府主導,廣泛參與。調動和發揮地方縣市政府項目建設積極性,積極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參與;鼓勵和引導項目區廣大農民群眾積極籌資投勞;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部門聯動,合力推進。明確部門職責,建立部門協調機制,促進信息共享。以縣市為單元,編制實施方案,明確任務分工,落實技術標準,規范驗收程序,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各類項目建設按標準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時確權登記,健全管護機制,強化信息管理,確保工程規范、良性運行,長久發揮效益。
“五個集中”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吉林模式
雖然秋實的美景已隨風遠去,但永吉萬昌現代農業先導區那1萬畝規模化高標準水田仍然展現在我們面前。據介紹,這里的水稻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長情況、土壤的溫度、濕度等。如果不是統籌整合了方方面面的農業資金,建設這樣先進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簡直不敢想象。
過去多頭投入造成資金分散、配套困難、管理缺失,結果事倍功半。在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必須出新招,那就是引導各類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統籌使用和規模投入,做到“多條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整合落實中,主要體現在“五個集中”上——
向長春市各縣市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集中。2016年,省發改委千億斤糧食工程計劃投資10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6.22億元,占總投資的62%;省國土廳土地整治項目計劃投資20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9.30億元,占總投資的46.5%;省農發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9.22億元,占總投資的76.7%;省水利廳投入農業水利建設資金10.15億元,投入14個縣資金4.87億元(不含灌區改造),占總投資的48%。
向水田(旱改水)集中。經過項目整合協調,2016年14個縣市集中建設水田96.55萬畝,集中打造6大片區,占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的55%。一是榆樹市東北部、南部以及黑林鎮、保壽鎮、新立鎮、環城鄉的3個高標準水田示范區共30萬畝。二是永吉縣萬昌先導區高標準水田示范區12萬畝。三是前郭縣高標準水田示范區,主要集中在紅旗農場、紅光農場高標準水田片區8萬畝。四是德惠市岔路口鎮、朝陽鄉高標準水田片區10萬畝。五是梅河口市高標準水田示范區,主要集中在紅梅鎮、中和鎮高標準水田區7.48萬畝。六是九臺市高標準水田示范區,集中在其塔木鎮和上河灣鎮水田大方,建設面積6.6萬畝。
向集中連片耕地集中。這次高標準農田項目集中整合落實到集中連片地塊,最小的片區不低于1萬畝(667公頃),大的片區在10萬畝以上,低于萬畝的項目不作安排。
部門資金向同一片區集中。各個縣(市、區)按照統一片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驗收、集中實施的要求,將各部門資金項目落實到同一片區、同一地塊,各部門共同實施、共同推進。
“十三五”規劃資金向前兩年集中。省直各部門按照“五個集中”的要求,盡最大努力將“十三五”期間建設資金向前兩年集中,對項目資金已作出了最大力度的集中安排。省國土廳已將2016年至2017年項目提前集中安排,省發改委、省農發辦同意地方可以提前實施后幾年規劃任務。
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根本大計。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片集田、土、水、路、林、電、技、管一體化綜合治理后的黑土地,必將為我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