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打下民意基礎
在旅游互動的同時,文化交流與合作也全面展開。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剛表示,古代絲綢之路凝結了沿線沿岸國家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中國將以文化為媒,帶動民心相通,從而夯實各國的心理基礎。
“一帶一路”建設推進3年多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在政府層面,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了318個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執行計劃及互設文化中心協定,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11個中國文化中心。
交流是為了促進了解,了解是為了更好地交流。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增強文化認同感,加強人文互聯互通,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在文化傳播領域,用好中國文化網(中英文版)等平臺,借助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興媒體,搭乘“互聯網+”快車等,加快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當代優秀文化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在文化貿易領域,圍繞演藝、電影、電視、廣播、音樂、動漫、游戲、游藝、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文化科技裝備、藝術品及授權產品等領域,開拓完善國際合作渠道;推廣民族文化品牌,鼓勵文化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鼓勵國有企業及社會資本參與“一帶一路”沿線文化貿易,依托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推動骨干和中小文化企業的聯動整合、融合創新,帶動文化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
文化部“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謝金英表示,文化部目前正在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同建立五大聯盟,即“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圖書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和“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其中,“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已于2016年10月份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牽頭成立。“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也于2015年10月份由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牽頭成立。
“民心相通,意味著彼此互信、文化包容。”外交部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龔建忠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沿線各國形成經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在建設中,都應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堅持不同文明間的兼容并蓄與平等交流。
語言先行打破交流藩籬
無論經濟往來還是文化交流,語言相通是重中之重。語言先行有利于打破藩籬,讓交流直抵人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講道,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搞好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等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孔子學院是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一方面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誤解,另一方面,增進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認識,搭建絲路沿線民眾心靈的文化橋。
記者了解到,在哈薩克斯坦,全國總人口才1700萬,到中國留學學習漢語的就有1萬多人。在俄羅斯,漢語專業大受歡迎,就業情況良好。很多俄羅斯家長認為,學好漢語等于有了“鐵飯碗”。在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合作開展的漢語教學活動已開花結果,很多人從事和漢語相關的工作……
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合作的深化,“漢語熱”成為一種鮮明可感的親近,漢語教學在沿線各國越發普及。無論是官員、學者還是青年學生、出租車司機,都會主動用中文說“你好”,展現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數字顯示,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2005年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成立以來,不到10年時間,我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134所孔子學院和130個孔子課堂,近一半在華留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如今,漢語已經成為構建“民心相通”的一塊“敲門磚”。煙臺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張勝利對媒體表示,“漢語熱”為“一帶一路”建設引導的中外合作提供了文化保障。通過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外國民眾將具備主動了解和認知中國的能力,更容易接受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