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世界發展新趨勢作出的歷史性判斷,是我國當前及未來的正確發展方向。“一帶一路”建設必將推動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完善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實現全球新的包容性增長。創新是驅動全球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的核心和引領,發揮科技創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先導作用,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創新發展,既是“四個率先”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科學院主動服務于國家戰略的歷史擔當。
回望歷史,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活躍的商貿活動中,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科技成果東傳日本、朝鮮,西傳阿拉伯、歐洲各國。其中,造紙術和印刷術加速了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的傳播及普及,推動了歐洲思想啟蒙、宗教改革、資本主義的產生;火藥和指南針使環球航行成為可能,推動了15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現,使人類逐漸認識了我們生活的地球,為第一次“全球化”進程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與世界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從“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引入的多種農作物和水果、蔬菜改變了中國人的食物結構,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體系模式的輸入更是加速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歷史上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不只存在于商貿領域,科技的交流和互動長期以來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說科技是其中最活躍、最有革命性和歷史意義的因素。
環視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間已達成越來越多的共識,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自然環境、社會政策、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大家都面臨著復雜的發展挑戰。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和國際科技合作,才能更好地應對這樣的挑戰。科技創新不僅是解決這些復雜問題與挑戰的“金鑰匙”,也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下,顯著提升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和地區之間在各個重點領域交流合作能力與水平的“推進劑”。這些重點領域包括政策咨詢、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貿易資產,以及人文交流等。在這一過程中,科研機構,特別是國立科研機構,理應起到其應有的引領作用。通過科技交流、科技合作,打造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型發展模式已得到越來越多“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高度認同。
中國科學院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起步早、規模大,已初步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體系,合作成果逐步顯現。中國科學院自?2013?年以來率先打造“人才、平臺、項目”相結合的“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體系,先后啟動實施了“發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行動計劃,率先在發展中國家啟動建設海外科教基地,建立和運行了一批?CAS-TWAS(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卓越中心,設立了CAS-TWAS?院長獎學金,部署了一批“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培育項目,是國內最早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開展系統性、實質性國際科技合作的部門。科技合作工作也得到了相關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多次見證了中國科學院與“一帶一路”國家簽署有關合作協議;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國際場合提及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基地工作;泰國、智利、肯尼亞、斯里蘭卡、塔吉克斯坦等國元首或領導人,均高度重視與中國科學院共同推動的科技合作并多次出席相關活動。可以說,中國科學院圍繞“一帶一路”所打造的科技合作網絡和平臺已經成為進一步推進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地標”和“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