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位于“海上絲綢之路”非洲支點——肯尼亞的“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非中心”)是遵循我國的對非外交政策和“一帶一路”倡議,重視非洲國家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訴求,結合中國科學院對非洲科技合作的基礎及自身的技術與人才優勢于?2013?年?5?月?3?日正式成立,是中國政府在境外建設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科教機構,也是中國科學院首批“發展中國家”境外機構之一。中-非中心建設已被列入《約翰內斯堡行動計劃(2016-2018)》。
自成立以來,中-非中心定位于建設面向非洲地區的重要戰略資源前瞻性研究平臺、輻射非洲大陸的科技合作平臺、中國科技成果對外展示和推廣的窗口以及中國科技援外示范基地。根據非洲資源的分布特點和非洲國家的實際需求,中心以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等技術需求強烈并與我國有著長期友好關系的國家為合作基點,依托中-非中心的?6?個專業實驗室有重點、分層次地設立了?5?個科研分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副主任、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鋒研究員說:“作為一種創新模式,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體現了中國對非援助工作的思路的轉變,從傳統的“硬”基礎設施建設轉向了更具科技含量的技術、管理等“軟”性援助。這種轉變將更符合當地國家人民的需求,是“民生”工程,也必將更一步加深中國和非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進中非友誼向深度發展。”
截至?2016?年底,中-非中心已圓滿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正式移交肯尼亞喬莫?肯雅塔農業科技大學(JKUAT);與此同時,中-非中心堅持“邊基礎建設邊科學研究”,現已完成?6?個專業實驗室儀器的安裝和調試,積極與非洲?8?個國家的?15?家科教機構開展互惠合作。
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并有效落實《約翰內斯堡行動計劃(2016-2018)》,中-非中心啟動了《肯尼亞植物志》的編研,這是首次由我國科學家主持開展的他國植物志編撰,旨在幫助非洲國家探究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新途徑;中-非中心在非洲部分國家開展的優質農作物試驗性種植已取得良好成效,通過示范先進種植技術、培訓農業生產人才隊伍、農產品加工展示等綜合方案的實施,為非洲國家切實解決糧食問題提供“中國幫助”;中-非中心還圍繞東非鐵路網建設進行科研布局,在肯尼亞察沃國家公園部署自主研發的反盜獵系統,向世界展示中國在全球野生動物保護行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堅定決心。
中-非中心現已設立埃塞俄比亞和馬達加斯加兩個區域辦公室,未來將進一步拓展對非合作空間和領域,圍繞中非資源環境、人口健康、糧食安全和人才培養四大主題開展實質性合作。未來,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王青鋒主任表示: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作為中國政府在海外建設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科教機構,將積極發揮在中非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方面的平臺作用,進一步強化其在非洲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干旱區農業發展和流行性疾病防控等領域的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示范功能,切實幫助非洲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生態環境污染和人口健康等重大現實問題,著力將中-非中心打造成為立足肯尼亞、輻射非洲大陸的中非雙方全方位合作大本營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助力非洲國家探索出一條適合其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