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
——民建中央建言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周洪雙 薄藝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數十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確認出席論壇,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官員、學者、企業家、金融機構、媒體等各界人士確認參加論壇。
近3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實現了從理論設想到創新實踐的重大跨越,進入到全面推進務實合作的新階段。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率隊在國內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入調研,為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提出了務實的建議。
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要積極發揮文化的橋梁和引領作用,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的交流交往。圖為首屆“一帶一路”亞太美食節(天津站)啟幕。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增進戰略共識,營造互利共贏的大環境
今年3月16日,中國石化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討在中國與沙特兩地分別開展項目合作的機遇。
近年來,加強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對接合作,吸引中國豐厚資金和先進技術進入沙特,已成為沙特關注的焦點。中國石化煉化工程公司副董事長陸東說,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沙特不僅希望中企把先進技術和工業制造能力帶去沙特投資建廠,也希望將他們先進的石化技術應用于龐大的中國市場,雙方一拍即合。
2016年,沙特政府公布了名為“沙特2030愿景”的改革計劃,旨在推動沙特國內經濟轉型,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該計劃與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有諸多契合之處,成為推進雙方合作的重要抓手。
辜勝阻指出,加強與沿線各國的戰略對接是贏得廣泛共識的突破口。他認為,探索“一帶一路”發展理念與各國戰略規劃的有機結合點,要與沿線國家積極開展政策對話協商,通過簽訂國家級諒解備忘錄、聯合聲明及相關協議,達成戰略共識。
調研組建議,要借助合作平臺優先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產能合作的“硬聯通”,打造地下油氣管道、陸路、航空、水路、互聯網等通道,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區域一體化與工業化進程,同時加強合作區制度、政策、信息、文化的“軟聯通”,為區域間互利共贏的合作奠定堅實基礎,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調研組還建議,要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建立海外開發署,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導的原則,選取若干個區位條件好、投資環境優、經濟輻射能力強的地區,打造成“一帶一路”的有力支點,在此基礎上進行示范性項目與工程建設,再進一步圍繞項目開展雙邊貿易,真正推動重點產業項目落地生根,以點帶面支撐起戰略的整體實施。
強化合作意識,形成“走出去”合力
調研組了解到,涉外專業服務已經成為制約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短板。由于缺乏對東道國政策法規的了解,缺乏會計、法律、金融、咨詢等專業服務的支持,企業海外發展面臨巨大風險。加快培育國際化的咨詢公司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迫在眉睫。
印尼中國商會自2005年成立以來,已從最初的10多家會員單位發展至2015年的160多家。商會積極發揮市場調研、信息咨詢、組織協調、溝通談判、維權服務等職能,有力推進了兩國貿易關系健康發展。
調研組建議,要推動商會、協會等中介機構在兩國企業間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讓其既當好“娘家人”,又當好“牽線人”,積極為企業出謀劃策,避免企業盲目投資,減少商業摩擦和壁壘;要構建多層次商會體系,引導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提高企業海外發展的組織化程度。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平臺,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模式已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合作區通過明確的產業定位,引進相關企業入駐,為入園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為吸引我國企業到所在國投資創造了優越條件。合作區的模式既使得中國優勢產業在海外形成集聚效應,又拉動了東道國的就業、促進了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不僅中國贏,而且所在國贏;不僅所在國政府贏,所在國的人民也要贏。這樣一來,讓各方都能夠從中得益,得到各方的支持,我們在‘一帶一路’中才能真正打造民心工程?!敝鲗ч_發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的紅豆集團,其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合作區之所以獲得成功,得力于當地百姓的認可。
“要利用合作區的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鼓勵企業抱團‘走出去’,并開展‘集群式’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實現優勢互補?!惫紕僮枵f。
加強文化溝通,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基礎
“文化差異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最大差異,文化融合是最重要的融合?!惫紕僮柚赋?,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要積極發揮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引領作用,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的交流交往。
有數據顯示,在海外并購失敗的案例中,約七成是由于跨文化交流失敗造成的。調研組成員、民建中央常委、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白重恩說,“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要做到理解當地制度、文化,政府也要加強溝通,形成合力。有很多具體案例都表明,跨文化管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能把國內的管理方式照搬到海外去。要適應跨文化管理和制度差異帶來的問題,不僅要企業做努力,還需要加強官方和民間的交流交往,增進理解和認同。
“一帶一路”建設推進3年多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在政府層面,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了318個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執行計劃及互設文化中心協定,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11個中國文化中心。
交流是為了促進了解,了解是為了更好地交流。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增強文化認同感,加強人文互聯互通,已成為各國各界的共識。
“文化交流,語言是第一道關口。”調研組成員、民建中央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李蘭說,“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人口超過40億,有十幾個國家用阿拉伯語,幾個國家用俄語,其他國家使用的都是通用性較差的地方性語言,必須加快培養通曉相關語言和文化的人才,同時要積極開發沿線國家人才資源,促進交流融合。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離不開文化的溝通?!闭{研組建議,繼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各種官方和民間文化交流,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