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4?年?4?月,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訪問?TPE?加德滿都中心,提出建立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以下簡稱“加德滿都中心”),充分體現中國科學院科研、教育和智庫的綜合優勢,聯合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科教力量,更好地服務于南亞區域發展。2016?年?3?月,白春禮院長視察加德滿都中心,為中心揭牌。
加德滿都是尼泊爾首都和最大城市。“尼泊爾與我國西藏南緣接壤,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與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陸路可從樟木口岸入境,國航、南航和東航每天都有飛往加德滿都的航班,交通快捷、便利。尼泊爾的社會治安穩定,文化環境開放,生態資源獨特,與周邊國家關系融洽。” 這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馬耀明研究員眼中的尼泊爾。 ?加德滿都中心的前生是TPE?加德滿都中心,屬于?2009?年姚檀棟院士提出的“第三極環境(TPE)”國際科學計劃。在馬耀明副所長看來: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多圈層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對亞洲乃至全球的生態系統、氣候變化、水循環等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亞國家位于“第三極”的周邊,是受其影響最嚴重地區,同時也都屬于發展中國家,科技實力相對落后,在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都面臨著環境與生態的問題。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推動并深化與這些國家之間的科教合作是當務之急。加德滿都科教中心是集科研、教育、智庫于一體的面向南亞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海外科教中心,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也是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的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青藏高原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的重要支撐平臺。
關于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的發展,馬耀明副所長介紹道:2009年,在國際合作局的支持下,青藏高原所所長姚檀棟院士等發起建立了“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2013年TPE國際計劃在加德滿都特里布文大學設立了分中心。該國際計劃實施7年多來,有力地推動了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單位與第三極周邊南亞國家科研機構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在水文、冰川、地理、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地質災害、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水準的重要科學成果。
中心工作近年來取得的重要進展:(1)科技服務社會發展。2009?年以來,中尼、中巴、中孟等科學家圍繞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地質災害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組織?20?多次聯合科學考察,取得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后,中國科學院派出的地震災害調查評估組,依托加德滿都中心迅速完成《尼泊爾?4?25?地震災害應急調查評估報告》,為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提供決策依據。2016?年11月6—16日,加德滿都中心組織喜馬拉雅山安娜普納地區的綜合野外科學考察,推動季風-植被-環境綜合監測斷面建設。(2)教育提升南亞人才實力。依托中國科學院大學和加德滿都中心,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已招收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博士生?30?多人、博士后?10?多人。2016?年11月18—27日,加德滿都中心舉辦?R?語言培訓班。通過多種舉措,為南亞培養高層次人才。(3)臺站服務南亞環境監測。建立恒河平原至珠峰和錫馬拉至郎唐山谷雅拉冰川?2?個生態環境監測斷面,為環境變化及其災害風險研究提供平臺支撐。2016?年,中心進一步完善大氣邊界層、降水同位素、高山樹線樣地、大氣環境的觀測網絡。2016?年?3月28—29日,加德滿都中心組織召開有?10?多個國家、100?多名科學家參加的“印度季風與地球系統國際研討會”,討論第三極環境季風變化斷面實施計劃,進一步提升了加德滿都科教中心臺站觀測網絡的影響力。
馬耀明副所長表示:加德滿都科教中心將聚焦“第三極”(青藏高原)資源、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領域,面向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和地區開展科研合作,聯合培養科技人才,促進區域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提升中國科技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中心的建立將加強我國與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亞國家在資源、環境和生態等領域的合作研究,有效提升當地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實力。(《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