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wǎng)/中國發(fā)展門戶網(wǎng)訊?當我還是尼泊爾某小鎮(zhèn)的高中生時,可以說是對中國科學院一無所知。不過,那時尼泊爾正在修建瑪格林-納拉楊嘉公路,努力、正直、敬業(yè)的中方工作人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慢慢地,我對中國的了解逐步加深,中國也開始在國際舞臺上變得日益重要。了解中國科學院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得知它是一家在中國乃至世界都非常有名的研究機構。2008?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見到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也正是從那時起,我與中國科學院的紐帶日益加深。隨著中國科技部與澳大利亞總理內(nèi)閣簽訂諒解備忘錄,昆士蘭州-中國氣候變化獎學金項目應運而生,而我也因參與研究“探索中國清潔發(fā)展機制給澳大利亞及澳企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項目”而獲得一份沉甸甸的獎學金。
拿到獎學金后,應北京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邀請,我于?2008?年?12月17日來到中國,并一直待到?2009?年1月14日。在我沒來中國之前,2008?年下半年,也是受益于這項獎學金,我有幸接待了?3?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高新全(音譯)博士,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岳群(音譯)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的武文祥(音譯)教授。目前,我人在北京,并且非常榮幸已在多所中國機構和院校發(fā)表演講,其中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上海大學以及中央財經(jīng)大學。我的演講主題包括“中國清潔發(fā)展機制為澳大利亞企業(yè)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農(nóng)作物,奶牛還是木料?土地碳值利用的選擇”以及“有機廢物熱解:從污染到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
同樣,得益于這個獎學金項目,2009?年,我和曲建升(音譯)教授在昆士蘭相遇,真正開始了我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的夢想。2011?年,美國國務院啟動了為期?1?個月的氣候變化項目,專業(yè)人士云集一堂,代表澳大利亞出席的我在那里遇到了代表中國參加項目的曲教授。志同道合的我們無話不談,甚至曾經(jīng)共處一室。我發(fā)現(xiàn)曲教授是我見過的最具見地、最有干勁的環(huán)境科學家,為此,我決定一定要跟他成為同事。天遂人愿,2012?年?4?月17日,我受邀成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客座教授。2013?年,美夢終成真,憑借與曲教授共同撰著的《家庭碳排放建議》,我獲得了中國科學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獎。此后,我時常來中國,參與中國科學院的研究項目,并與中國同事合著了?7?篇國際期刊論文,其中?4?篇是和曲教授一起完成的。
我們的國際期刊論文“中國、加拿大和英國家庭碳排放趨勢和量級對比”為氣候變化談判以及中國不該為高碳排放買單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反饋。在中國,家庭碳排放僅占其全國碳排量很小的一部分。并且,作為一個生產(chǎn)型經(jīng)濟體,中國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遍及世界各地,中國不應為這些離岸消費所產(chǎn)生的碳排放買單。在與曲教授合著的另一篇論文“中國城鄉(xiāng)家庭?17?年(1995-2011)碳排放模式對比”中,我們共同指出,在中國,城市和農(nóng)村在家庭碳消耗和碳排放之間差異巨大,因此,在制訂能源消耗和減排政策中,我們需要恪守公平公正的原則。
在中國科學院工作的那種幸福感是用言語難以描述的。那里的工作人員精力充沛、不辭辛勞,并且兢兢業(yè)業(yè)。我上班第一天,他們對我的那種友善和大度讓我激動地不知如何表達。但是,最令我驚訝的還是他們的熱情。每位工作人員和學生都是那么地樂于助人,簡直讓我不敢想象。舉個例子吧,一旦我向他們求助,無論多忙,他們都會立刻停下手頭的工作來幫我。能與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共事是我三生有幸,當我跟他們在一起時,我感覺就像一家人。
我的辦公室很大,高性能計算機和打印機一應俱全,中國科學院的資源全部開放,科研人員和學生隨時為你解惑。中國科學院還為我提供了一套精裝修的公寓。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那份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尊重使我能夠潛心鉆研前沿科技,并激勵我不斷前行。這份感動我真是難以描述,我正考慮在蘭州永久定居。另外,我把妻子?Saru Ghimire?和兒子?Shushobhan Maraseni?也接了過來,希望他們能伴我同行。中國人的這份好客和人情味同樣也令他們非常感動。我妻子在澳大利亞從事育兒教育,但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打算在蘭州建立一所專業(yè)育兒中心。具體哪天我們還不確定,但我們確定的是,終有一天,蘭州會成為我們的家鄉(xiāng)。當然,在此之前,我得抓緊學學中文,學學怎么使用必應搜索。
歸根結底,在中國科學院工作絕對是理想之選,原因如下:第一,它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和最好的研究機構;第二,它是多學科的,它不僅為我也為我的工作提供了諸多機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的各種學術研究興趣點與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分支不謀而合;第四,在靈活性和選題方面,它為我提供了理想的工作環(huán)境。我要向所有努力工作的中國科學院人致敬,是他們讓中國科學院成為了全世界的研究標桿。能成為中國科學院的一員,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榮幸。同時,考慮到自己以往的成就,我也深感自己責任巨大,我要為中國科學院作出更多奉獻。在此,我想跟世界頂尖科學家們說:如果你有機會能與中國科學院共事,哪怕是很小的機會,一定要抓住!因為你的事業(yè)將會蒸蒸日上,而你也絕不會后悔。
(作者:Tek Maraseni(尼泊爾)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2013年入選PIFI訪問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