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實施“民心工程”,重視多種形式的科技人文交流
努力實現“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加強與沿線國家(地區)的科研機構、媒體、智庫、科技精英人士的交流,夯實長遠合作的社會和民意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科學教育、科普宣傳和多領域科技人才的雙邊、多邊交流活動;完善沿線科研合作平臺與科技示范園區的布局,建立健全常態化的科技交流機制。
實施針對沿線國家(地區)科技界、學術界的“民心工程”,營造科技“走出去”的良好環境。通過培訓交流培植人脈關系、通過政策對接促成通力合作,通過共同研發實現互利共贏。特別要重視對“一帶一路”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各種培訓工作,助力“民心工程”。在深入實施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包括?CAS-TWAS?院長獎學金、國際博士后、國際訪問學者、國際杰出學者?4?個子計劃)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給予重點傾斜,促進博士生、博士后、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科研人員的交流,以此培育國際合作人脈關系并進而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網絡。
依托中國科學院的大學、研究所和境外科教機構,每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400?名,培訓各領域科研和管理專業技術人才?800?名;每年資助?100?名博士后人員和?200?名高級訪問學者到中國科學院科研機構、大學和境外機構訪問、工作。
針對我國與沿線國家重大科技合作需求,建設海外科教合作基地(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形成國內外協同創新的網絡
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合作拓展工程”,通過創新驅動、全球布局和內外聯動,實現科研設施“共建共享”,并與國內科研資源“互聯互通”,推進我國與沿線發展中國家在科研平臺建設和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戰略合作。到?2020?年,建成?10?個左右院級海外科教中心或創新合作中心,一批所級合作中心,以此為合作平臺和網絡支點,促進我國及中國科學院科研、教育、技術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發展。
保障措施
加強院級集成,形成各局聯動。成立中國科學院領導小組,總體設計,院機關各局聯動,共同支持。
加強部門溝通,爭取政策支持。發揮部際協作機制作用,爭取外交部、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等相關部門對中國科學院實施上述行動計劃提供及時有力的政策支持。
多方籌集資金,資助重點項目。擬與沿線國家(地區)的伙伴機構共同設立“絲路科學合作種子基金”,優先支持重點行動項目;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的合作,最大限度地爭取專項資金的支持。
擴大合作范圍,爭取國際資源。加強與國外有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國際組織和私人基金會的合作,最大限度地爭取國際科技資源。
加強制度創新,完善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管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駐外科研人員生活補助標準、境外國有資產管理、涉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營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與外交部及其駐外使領館密切合作,建立中國科學院海外工作人員領事保護和緊急救助機制,為科技“走出去”保駕護航。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