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林喜歡稱自己為“跨國物流商”。多年來,她每天背著沉重的麻袋,一次又一次穿梭于中越邊境線,以扛包人的形式,從事邊境貿易,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黃氏林,小名阿林。她居住的那弄村,位于越南北部邊境高平省茶嶺縣,與中國廣西百色市靖西龍邦鎮接壤。近幾年,她的生活與工作悄然發生了變化,肩上的包袱,變得越來越輕,憧憬的前方,變得越來越美好。
扛包的變遷
阿林31歲。小時候,家里務農,但耕地少,養不活一大家子人。后來,她和父母一道,干起了在邊境地區很熱門的工作——扛包。
中越邊境,山路曲折,扛包人的生活很辛苦。但是只要邊貿生意還在繼續,扛包人的日子就不會太差。
時代在變遷,扛包人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
中越邊境綿延的山頭與正在建設的高速公路。新華社記者 葛晨攝
從龍邦鎮中心到那弄村中心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過去翻山越嶺步行,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現在,中國在邊境地區修了二級公路,阿林也有了自己的汽車,拉一車貨物開車只需20分鐘。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廣西在“一帶一路”引領下構建沿邊開放口岸新城市,中越邊境口岸兩側邊民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使口岸通貨能力成倍增長,邊境物流運輸也在加速發展。
“以前是人等貨,現在是貨等人,貨車一年比一年多,只要勤勞,想運幾趟運幾趟。”阿林說,勤快一點,一天能運兩三趟貨,光是用車“扛包”,每天就有200多元人民幣的收入。
2016年10月16日,工人在廣西中越邊民互市貿易區內搬運貨物。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可期的未來
阿林把過去的窮日子裝在記憶里,鉚足了勁兒向前走,但她也有過危機感。
半年多前,她突然發現,中國正在打造新的龍邦口岸,近期將實現口岸通關的人貨分離。根據規劃,貨運區的設計通關量是每天至少2000車次,預計每年貿易額可達16億元人民幣。新貨運區還將采用先進物流管理模式,裝卸貨將逐步實現自動化,不再依賴人力。
正在建設中的新龍邦貨物流通口岸。新華社記者 葛晨 攝
阿林擔心,“扛包”這個飯碗要丟了。她見人就打聽:“聽說以后貨物裝卸要變成自動化,不需要那么多人扛包了,是嗎?”
后來,一個生活在龍邦的中國遠親告訴阿林,中國積極與越南共建跨境經濟合作區,給兩國邊民帶來的致富機會將更多。
正在建設的中國龍邦-越南茶嶺跨境經濟合作區超越傳統概念上的邊境口岸功能,并通過互聯網、物流網和世界先進的區塊鏈技術為國際貿易提供服務。其中,已初具規模的核心項目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中心能為中越邊民提供2萬多個就業機會。
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中心規劃沙盤。新華社記者 葛晨 攝
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中心的投資者和建設者,中國廣西靖西萬生隆投資公司董事長楊萬生給阿林等跨國扛包人吃下“定心丸”。他說,物流中心整體規劃占地約1.2萬畝,計劃總投資600億元。這是中越邊境重大民生工程和“一帶一路”重點工程,一期2000畝項目建成后預計年利稅10億元以上,可拉動中越20萬以上邊民就業創業,脫貧致富。
“口岸建好了,跨境貿易就會飛速增長,無論是貿易、物流、加工和跨境金融、跨境旅游等都需要中越雙邊的大量人力資源,中越兩國邊民就有大量致富機會。”他說。
“這樣我們越南邊民就可以去中國的公司上班,還是在室內,風吹不著,雨淋不到,”阿林興奮地說,“做夢都沒想到我也可以坐在辦公室里工作!”
樸實的詮釋
阿林看到的只是身邊的變化,還有很多變化她還沒來得及察覺。
她每天都進出的龍邦口岸,是中國西部地區對接越南以及東盟各國最便捷的陸路通道。自1996年以來,龍邦口岸的貿易額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近年來貿易額增長速度更是幾乎每年翻番。
“百色已經確立了門戶城市發展戰略,將發展門戶經濟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龍邦等口岸門戶的作用,服務中國西南、中南等廣大腹地,打造中國西部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樞紐。”在廣西百色市政府,市長周異決在地圖前向記者介紹“中國西部縱向大通道”的建設情況:連接廣西龍邦口岸到寧夏銀川的G69高速公路正在快速建設,全長2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從寧夏銀川始發,途經西安、重慶、貴陽,最終抵達中越邊境的靖西龍邦口岸,與越南和中南半島各國實現無縫對接。
車輛在廣西百靖高速公路行駛。2014年百靖高速正式投入運營,公路起于百色,經德保,止于靖西,主線全長約97公里。新華社發
“整條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已經通車,全面建成后將成為銜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周異決說。
高速公路穿山過河,讓中越兩國人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龍邦對面的越南茶嶺口岸經濟區還成了中國與其他東盟國家之間的重要合作平臺,比如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等。
隨著龍邦口岸建設,中越邊境地區的交流和合作愈加開放和頻繁。周異決告訴記者,中國政府2016年批準龍邦為糧食水果入境指定口岸,為中越農業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2015年,百色市與越南高平省簽署全面合作的戰略伙伴協議,將龍邦-茶嶺口岸列為越南乃至東盟農林畜牧漁產品銷往中國的重要進境通道。同時,雙方還開展農業技術資金、農業種植培訓、產品回購等方面的互利共贏合作。
2016年3月8日,在廣西靖西市龍邦口岸,大批運載邊貿商品的車輛等待通關入境。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每天在口岸來來往往的人,究竟是越南人還是中國人,感覺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阿林說,對于世世代代生活在中越邊境的人們來說,兩國人民說著共同的語言,做著共同的工作,有一樣的節日與風俗,更關鍵的是,“我們一起發展,一起富裕”。
對阿林來說,民心相通、命運共同體這些詞或許有些抽象和陌生。但在她的話語中,又被詮釋得那么樸素與真切。(據新華社客戶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