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集裝箱被吊放在一輛自動小車上,小車輕盈轉身,駛向輪船旁,再由吊車吊上船——曾經繁重的集裝箱裝卸作業,如今變得智慧而輕松。由上海振華重工承建的青島港和廈門港兩大全自動化碼頭,5月份先后投入運營。位居港口機械全球市場份額首位的振華重工,轉向世界先進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方案提供商。
振華重工,是上海高端制造的一個代表。5月31日,上海市頒布鞏固提升實體經濟50條措施,明確提出要以高端發展為導向,聚焦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等千億元以上產業集群。未來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5%左右,統籌推進60多個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成為全國創新引領實體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曾是我國工業重鎮的上海,突破資源約束,咬定轉型升級,用了15年左右時間調整產業結構,終于將以二產為主導的經濟結構轉向了以三產為主導,服務業占比達70%以上。此時的上海,為何要再戰“工業制造”?
重要的是防止產業空心化和服務業虛高。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阮青分析,2016年,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約占全市服務業的59%、全市生產總值的40%,如果實體經濟不能鞏固提升,研發設計、信息技術、總集成總承包、檢驗檢測認證、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就會受到影響,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就難以穩固。確保一定比例的制造業,是上海經濟的內在需要。
“再戰的‘工業制造’,主要是高端制造和先進制造,著眼于全面提升上海實體經濟發展能級和水平。”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說。近幾年來,上海持續調出低端落后產能,引進高端先進產能,在壓減與新增對接中,上海經濟的動能結構逐步轉換。以中芯國際、華力微電子、和輝光電等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為標志,上海先進制造業已揚帆起航。通過加快建設和儲備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大飛機等引領性強、成長性好、帶動性大的產業項目,上海依托郊區,正打造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區和經濟增長極。
上海市出臺的50項措施,凸顯了加強區域經濟統籌、規劃布局統籌、資源服務統籌的理念,提出要增強企業發展動能、轉變政府職能、聚集創新要素,為實體經濟發展構建便利高效的營商和市場環境。上海明確,到2020年,全市工業用地規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各區每年工業用地減量化騰挪指標1/3用于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