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我第一次來中國,只能用簡單的英語單詞和肢體動作交流,現在我已經逐漸喜歡上中國和中國文化。希望所有中外學生能夠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繼續走下去,去感受不一樣的風景。”6月16日,在西北大學2017年畢業音樂會上,土耳其小伙白振國以“西大恩,絲路情”作為題目,發表了畢業演講。
2012年,高中畢業的白振國在父親的鼓勵下來到古都西安留學,之后就讀于西北大學廣告專業。2015年暑假,白振國在中國西部7個省區進行了51天的旅行,行程近3萬公里,坐了200多個小時的火車。這場旅行被他整理成了一本名為《51天中國行》的書,“我想讓更多來華留學生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也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
作為全國最早為中亞各國培養留學生的高校之一,2000年以來,西北大學已培養中亞各國留學生1000余名。“學校憑借自己的學科優勢和學科積淀,組建了絲綢之路研究院和中亞學院,系統開展‘絲綢之路’研究和智庫建設,與絲路沿線國家積極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目前,西北大學中亞學院平均每年培養絲路沿線國家留學生300余人,占留學生總數的60%以上。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陜西高校全方位推進絲路沿線教育合作交流,為民心相通系牢紐帶,為“一帶一路”建設厚植民意根基。
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建林表示,陜西地處古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這幾年充分發揮區位和科教資源優勢,在留學生培養、小語種建設、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積極打造全國絲路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基地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在西安外國語大學的課堂上,來自伊朗的外教佳樂正在為學生講授波斯語。“我目前已經教了100多個學生,把伊朗的語言和文化傳遞給他們。同時,我在伊朗發表了十幾篇學術論文,也把真實的中國告訴伊朗人。”自2012年來校任教,佳樂已經把家安在了中國,最小的孩子也在西安出生。最近,他剛剛被評為陜西優秀外籍教師。
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語言服務作為跨國、跨文化交流的先導和基礎,被賦予了更為緊迫的歷史使命和時代特征。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姜亞軍介紹,目前學校開設語種總數達到22個,“十三五”末將使學校非通用語種專業達到40余個,形成覆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語言專業群,力爭把西安外國語大學建成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非通用語人才培養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應用型、復合型非通用語種人才。
在西外,記者走進“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及大數據平臺,這里的學生正在學習“技術寫作與編輯”課程。據了解,該平臺采用“計算機智能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面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用戶,提供便捷高效的多語種語言服務和多語種大數據分析服務。
2015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在全國高校率先發起并成立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校長王樹國介紹,目前已有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135所高校參與聯盟,形成了跨世界5大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平臺,引領并深化了沿線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
目前,西安交大已在聯盟框架下開展了各類實質性合作,推動盟校間成立若干學科子聯盟,推動與盟校之間人才的聯合培養;在聯盟框架下,與外交部、商務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提供國際間貿易往來決策咨詢等,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及歐亞地區的發展建設。
在西北政法大學,全國首創的“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已擁有西北地區最大的“一帶一路”圖書資料信息中心,以及“一帶一路”法律信息網,是西北地區開展“一帶一路”法律合作交流中,最大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對外合作基地。
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院長王瀚介紹說,西北政法大學在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單獨招收“一帶一路”方向法學研究生,首建“一帶一路”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課程體系。成立中國-亞歐高端法律人才培養基地,是國內首家針對“一帶一路”中亞沿線國家開展法律培訓的機構。今年,還與有關部門共同發起建設了“一帶一路”與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法律培訓基地,為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持和風險防范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