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香港教育局采訪與受訪嘉賓合影
時間會帶走一些東西,也會留下一些,經歷了時間的沖刷與檢驗,留下的就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沒有什么阻礙,也沒有什么猶豫,香港這個城市有著自己的歷史,這讓她和祖國的其他城市相比有點不一樣,但又有什么關系呢?誰不是從過去走來,又相視一笑,共同走向明天呢?
徐學芝是香港圣保祿學校負責與內地締結姊妹學校的負責人,也是學校里的普通話老師,她正在指導同學們整理到內地交流時的照片。
徐學芝:有一個學生幾年后找我,問我記不記得他?原來就是他當年回訪過的,他考到香港大學,考到香港來讀書,讀會計,后來還見過一次面,我們是2005年去過,他是2006年來,后來他再找我的時候是2010年了,已經念大學了。
記者:看來他對您印象很深。
徐學芝:因為我接待他們的,他們上學我也接他們過來上學。放學以后帶他們去香港的一些景點玩。那次他們過來有兩個星期,周末還去了一次澳門。因為七天他們要出境一次,去海洋公園,香港的景點都去了,還有去山頂。
記者:我覺得可能對于這個同學來說他的人生可能都在發生變化,選擇了香港的大學來讀。
徐學芝:是。
記者:您還記得他是哪個中學的?
徐學芝:北大附中。
記者:是個男孩還是女孩?
徐學芝:男孩。男孩來到我們學校也很有新鮮感,因為國內現在一般都是男女同校,除非有一些私立學校又恢復了女子學校,他們來了之后覺得挺新鮮的。
香港圣保祿學校中國文化教室
徐老師所在的學校和北京的日壇中學、北大附中等多所學校都建立了姊妹學校關系。她說,香港回歸二十年了,他們的教育結對子也已經有二十年的時間,但是,現在回想起來,仿佛還像是在昨天一樣。
徐學芝:很長了,十幾年了,說來好象是昨天發生的事一樣,記得清清楚楚。我第一次帶學生去應該是1998年,回歸一周年,是國慶節的時候去上海,在同濟大學交流的那次。2003年。2004年我們也跟北大附中結成姐妹學校,2004年去北大附中,2005年之后去了大約七年到北大附中,到2009年最后一次去北大附中。2010年開始就去清華大學。很難得小伙伴在一起交流,他們最開心了。
馬克庫班曾經說過:“夢想很容易,但是它真正的意義在于你是否愿意付出一切去澆灌它,永遠記得,要跟著你的努力走。”交流與合作的意愿如此強烈,并且香港與內地也正在為這種夢想做著種種努力,現實的成果已經足夠讓人驚嘆,而未來的發展更是讓人滿懷期待。深圳中學的智能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就正在路上:
麥志彪:港中大的這個實驗室以項目學習為主,三大塊吧,一塊是基礎的,主要是一些常識教育,還有一塊是國際競賽,引進一些老師做一些高端的輔導,第三塊就是一些拓展類的,比如說像一些現實應用的,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夠參與到真實的科研當中去。
麥志彪老師是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這個實驗室也是香港中文大學和深圳中學一起合作的一個成果。
麥志彪:這個實驗室是對全學校開放的,基礎的部分還是我們自己來完成,港中大的教授會涉及到一些比較高端的、比較前沿的教學,還有就是一些競賽類的內容,可能還會有一些涉及到神經元的教學。
學校是社會人才的起點,香港和內地的人才培養都將會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教育者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學校和眼前,要面向明天面向未來,要投入社會,關注國家和世界,而教育交流就會為人才的培養增加更多的可能,
深圳中學招生辦主任馬靖:港中文深圳和我們學校有一個優質生源基地,港中文深圳對我們學校的高中生認可度高一些,我們一些同學對港中文深圳的辦學理念認可度也比較高,我們兩個學校就開始緊密合作,做一些工作,讓同學們在高中階段的課程是未來志愿的填報上都能有所考慮。
《長歌行》吟唱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對于所有的中國人來說,都會以此來激勵自己和后輩努力學習,不負時光。而在香港與內地的教育合作之下,這些孩子們如園中的青青之葵,正在生長,他們有了更多文化的熏陶和澆灌,宛如朝露,只待日晞。
陳志豪教授是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伙伴實驗室主任,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也正在感受未來科技帶來的震撼,在這里工作的研究人員就有來自內地的學者,他們透過這個實驗室也在和國際最前沿的科技接軌,也在評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世界的位置,也在通過這里的學習和研究,為屬于我們自己的科技發展加油鼓勁:
陳志豪教授:香港就是一個gateway(門道,途徑),很多學者通過香港去國內,也有很多國內的學者通過香港去國外,香港就是他們停留最多的地方。我們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講座,就是因為各國來的人比較多。我們來這里的老師他能夠看的就是全球,不是說國內沒有,也有,但是沒有我們這么多,他們可以在我們這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全球最大名的一些教授來給我們講座。所以對他們也有一個啟發,看看自己做的東西跟最大名的教授做的東西相差多遠,他們會發現,哎,我自己做的這個也不差啊。通過這里,也會讓更多的學者知道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會是在哪里。
陳志豪教授向記者介紹香港城市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
我們需要不斷慶賀眼前的美好,方得以無畏前行。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教育的交流為更多的年輕人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也為他們的成長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南下和北上之中也許會有矛盾和摩擦,但是,阻擋不了大趨勢,這是血濃于水的親情,也是審時度勢后的選擇。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我們有很多聯合實驗室,都有很多優點,彼此都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方法。這些聯合實驗室里也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克服。但是我相信比二十年前已經進步非常多。人跟人的相處本來就是非常復雜的,短時間內也改不了。雖然說香港講的是英文,到底它有它獨特的語言特性,那內地大江南北各地來的,從小生活的環境也跟香港不一樣,人跟人的交往和融合需要時間,交給時間去解決。只要有共同的價值,我想就事論事,雖然是不一樣,但也是可以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