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站在旺角的街頭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香港電影中的某個場景。旺角位于九龍半島西部,不同于香港島的“摩登”,這里至今還是彌漫一種濃濃的老香港的味道,密布的舊樓、狹窄的街道,不論白天黑夜,一樣的喧鬧,很多港片的愛恨情仇都是發生在這里。不管是拍市井生活還是黑幫廝殺,香港導演以前似乎特別喜歡用旺角作為背景,回歸之后情況有了變化,旺角出現在鏡頭里的頻率少了很多,香港電影的取景和題材越來越廣,對香港電影人來說,北上,一片廣闊的天地在等待他們。
此圖為香港旺角
香港電影曾經是華人文化的重要符號,無論是粵劇戲曲片、功夫片、警匪片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香港電影曾經風靡世界,電影票房曾經一度達到12.5億港幣。也因此獲得了東方“好萊塢”的聲譽。
電影塑造的光影世界給了人們片刻脫離現實世界的空間,而電影發展的背后卻從來都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和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在這20年的過程中,內地和香港電影合作日趨緊密,讓整個華語電影在題材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香港電影——也曾站在巔峰,風光無限
因為在世界范圍內的巨大需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開始了高度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巔峰時期的香港電影年產量達到了三百多部。
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可以用“快”作為形容詞,比如說大家熟悉的電影《逃學威龍》系列確定后只不過兩三周的時間就啟動了。
圖為《逃學威龍》海報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圈流行著“七日鮮”的說法,就是指后一個電影從籌備到上映最快七天就可以完成。快速的反應和大規模的商業化復制,曾經創造了香港電影的輝煌。但是,它也為香港電影之后的衰落埋下伏筆。
合拍——一切看似偶然背后都有必然
采訪中,香港電影人吳思遠回憶說:“我們不停地在拍重復的電影,不停拍搞笑電影、武俠電影,香港觀眾覺得新鮮感開始沒有了;另外最重要的,香港電影非常依賴的海外市場都已經開始萎縮了。”
1997年香港爆發金融危機后,投資的全面萎縮讓香港電影雪上加霜,而到了2003年,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已經從巔峰期的2萬人減少到不足5千人,產業人才也在不斷流失。
香港被譽為東方之珠,而香港電影則是這顆明珠的一道璀璨光芒。作為華語電影的重鎮,香港電影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積淀,但這個時候,香港電影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滑坡,電影的產量銳減,電影院關紛紛關門。
2002年電影《無間道》在香港收獲了5500萬港幣的票房,卻并沒有在內地上映。而同一年一部以香港演員作為主演的電影《英雄》成為了內地的票房冠軍,并最終在全球獲得1.77億美元的票房。打入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內地電影市場成為了困境中香港電影為數不多的選擇。
圖為電影《英雄》劇照
2003年內地同香港簽訂了CEPA協議,協議在2004年生效后港產片將不再受到20部引進大片的限制。而香港和內地的合拍電影則可以作為內地電影進行宣傳和放映。
電影《無間道Ⅲ:終極無間》成為了CEPA實施后第一部在內地上映的香港內地合拍電影,上映2周后內地的票房就突破了2千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