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取得成果令人贊嘆。”作為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楊秀萍見證了交流周的發展歷程。
成立于2011年的中國-東盟中心,是中國與東盟十國共同成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截至2016年底,中國-東盟中心已實施100余個旗艦項目,組織或參與500多項活動。目前,該中心正圍繞2017年東盟成立50周年和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年實施19個旗艦項目,不斷推動中國-盟務實合作。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本版簡稱交流周)帶來的作用和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在教育領域成效顯著。”楊秀萍肯定地表示。
“截至2016年,中國到東盟留學生超12萬人,東盟來中國留學生超8萬人。”楊秀萍介紹,不僅如此,中國在東盟國家還建立了31所孔子學院和35個孔子課堂,并在泰國、新加坡、老撾和柬埔寨設立了文化中心。
此外,在交流周平臺推動下,貴州招收國際學生的高校從2008年的2所增加到如今的21所,實現了超過10倍的增長速度。
楊秀萍鼓勵貴州除了與東盟國家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外,更要放眼世界,與世界上更多的高校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為促進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教育交流作出貴州貢獻。
不僅如此,在國家倡導“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盟應以交流周作為紐帶和橋梁,在更多領域展開交流與合作。
東盟國家是“一帶一路”重要區域,國家將交流周定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人文交流的主要平臺,并于2017年5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將交流周列入“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平臺。
楊秀萍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這一倡議由中國提出,但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
站在新起點上,中國與東盟應加強人文交流,拓寬各領域合作渠道,拓展教育、文化、旅游、貿易、投資等各領域交流與合作,不斷夯實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基礎,推動中國-東盟關系不斷邁上新臺階。
“十年再出發。”楊秀萍說,站在新起點上,中國與東盟應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戰略對接,深入推動教育合作,加強人才培養,再創中國與東盟交流與合作的“輝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