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解讀】
最近,安岳縣大埝鄉長慶村村支書郭俊每天都要問問縣上,負責貧困村脫貧考核的人怎么還不來?
6月經過核算,村里124戶304名貧困人口的年人均收入已達3600元,超過了貧困線,全村都迫不及待想摘掉“窮帽子”。長慶村是資陽市重點貧困村,農戶大多以種苞谷等糧食作物為生。年輕人外出打工,不少土地就此撂荒。2015年長慶村貧困戶人均收入僅有1000多元,村集體經濟戶頭更是空空如也。
脫貧攻堅開展后,安岳縣的貧困村每年可獲得長效產業發展資金80萬元、特困戶幫扶資金20萬元等資金支持。
這些錢該怎么花才能讓錢生錢?就在郭俊和不少貧困村犯難的時候,安岳縣文化鎮的燕橋村卻火了起來。當地引進寶森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檸檬產業優勢投資億元打造中國檸檬小鎮。公司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發展檸檬等生態農業及旅游產業。村民蔣成碧每年可領到租金、公司分紅、務工工資3份收入,去年增收8000多元。
“燕橋村的發展模式可借鑒、復制、推廣至全縣。”安岳縣委書記許志勛說。2016年,安岳縣在全縣選取10個貧困村作為集體經濟扶持試點村,推廣燕橋村“檸檬小鎮”模式。
長慶村便是其中之一。去年,長慶村村集體經濟投入產業長效發展資金80萬元與聚意專業合作社共同打造檸檬產業園,帶動貧困戶及部分非貧困戶栽植檸檬共400余畝。據介紹,前三年檸檬生長期,村集體經濟可實現保底收入3.2萬元。檸檬掛果后,至少可帶動人均增收1100元。
其他“檸檬小鎮”也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拱橋鄉化龍村探索“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農戶”模式,農民以土地和種植技術入股,特困戶李純甫今年可獲得土地租金、個人分紅、村集體經濟分紅、勞動務工4份收入;李家鎮雙石村探索將涉農項目資金量化折算為股金,讓農民當股東,破解貧困群眾缺錢發展產業難題。
【延伸意義】
安岳縣農村經營管理局局長唐舉紅:村集體資源閑置,發展產業又缺乏資金和勞動力,是丘區農村的普遍性難題。安岳縣10個試點村探索出“將涉農項目資金量化折算為股金,讓農民當股東”等多種模式,有效破解了村集體經濟的“空殼”難題,并形成了向貧困群眾“輸血”的長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