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在草原上放牧
驅散漫天風沙迎來繁榮和富庶
……
這是哪里?從酷暑的炙熱,到霜降的冷冽;從風暴下的植被,到堅強的牛羊;這里的每一個生命,都如初草般蓬勃與熱烈;
他們是誰?祖先說,他們是自然斗士,用刀槍創造歷史;如今,他們用現代化方式改造傳統養殖,用智慧與勤勞書寫草原新的傳奇。
這里是科爾沁草原腹地——內蒙古通遼科左后旗,這里更是中國的“黃牛之鄉”,這里孕育出的后旗人出生便與黃牛相伴,在他們看來,養牛是一份使命與熱愛。如今,黃牛產業更成為科左后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名片”。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時提出: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探索一些好辦法,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
近年來,科左后旗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傳統養牛業實現現代化轉型,不斷完善全產業鏈格局、優化市場交易環境,創新黃牛產業扶貧多樣化路徑,讓“黃牛”變成“軟黃金”,成為拉動畜牧業經濟發展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供給側改革”開啟新思路
“以前我們靠天吃飯,現在我們用科技養殖來致富奔小康。”在科左后旗南巴嘎查村支書劉金山還有另一個身份。2010年,他投資300萬元建起了自己的家庭牧場,通過科技化、標準化養殖,有效提高了母牛繁殖成活率,擴大了黃牛飼養規模。同時,通過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劉金山更為鄉親們算清了一本“明白賬”。
近年來,旱情讓當地草質不斷惡化,自然養殖回報率也不斷下降。要提升繁殖成活率和養殖收入,分散、落后的養殖模式必須改變。
南巴嘎查村支書劉金山的家庭牧場。(人民網趙鐸攝)
2012年,劉金山籌劃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變化也隨之產生。“一頭母牛的成本大約2200元,一年所需飼料費用、人工費等在1500元左右,一頭小牛犢的育肥大約需要800元,高品質的牛犢能賣到價9000元到10000元,也就是說,一頭小牛犢純收入5000多元。”劉金山說,因為合作社統一采購和標準養殖,僅飼料成本每噸就能節省700多元。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的養殖方式讓村民嘗到了“甜頭”,合作社目前已有62名社員加入。
而在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科左后旗分公司書記何成海看來,黃牛產業的現代化轉型更是改善供給結構、提升產品品質的關鍵路徑。
科左后旗黃牛歷史悠久,是“科爾沁黃牛”和“中國西門塔爾牛”的主產區。然而,好牛肉還要市場認可才行,依靠標準化飼養、全程可追溯體系和“互聯網+肉牛”,科爾沁牛業打造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飼料是保證牛肉品質的重要環節,我們利用這里治沙的主要作物‘檸條’作為飼料,在改善荒漠、半荒漠環境的同時,又提供了綠色飼料。”何成海表示,除了規模化的養殖基地和現代化的屠宰生產線,公司還建立了產品全程可追溯體系。而通過“公司+農戶”模式扶持農牧戶訂單養牛,與養殖戶形成利益聯結體,同時,與線下零售超市與線上知名電商的合作,產品的生產和銷路也得到了保障。目前,科爾沁牛業的產品已經遠銷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年創匯300多萬美元,天然綠色的草原黃牛越賣越好。
“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科左后旗在加快畜牧業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按照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發展思路,重點打造出科爾沁牛業等三大養殖基地,引進現代化養殖場和先進的加工生產線,不斷夯實黃牛產業發展的基礎。
同時,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探索舍飼養牛、種草養牛和科技養牛等新的養殖模式,實現草原植被恢復和黃牛產業的協調發展。按照“為養而種”的思路積極推行“糧改飼”,去年向農牧民無償發放青貯種子150萬斤,種植青貯120萬畝,種植優質牧草2萬畝,實現秸稈“三化兩貯”30億斤,科學繁育和科學飼養已經成為提升繁殖質量的重要手段。2016年全旗肉牛存欄77.1萬頭,交易50萬頭、屠宰加工8萬頭,成為名副其實的肉牛產業強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