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融城是英國乃至全世界財富最集中的地方。僅有一平方英里的地塊上,堆積著巨額財富,聚集全球的精英,也見證著無數創業者的夢想。
金融城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金融服務中心,超過三分之一的世界五百強公司把歐洲總部設在這里,幾乎所有國際銀行和金融機構都在這里設有辦事處或分支機構。這里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交易市場,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頂級律師事務所。它還創造著英國首都十分之一的就業崗位,每年有上千家創業公司在這里誕生。
在金融城緊湊的建筑群中,既有摩登大氣的高樓大廈,如倫敦人按外形給取綽號的“小黃瓜”、“奶酪刨”,也有經歷了三百多年前倫敦大火、二戰中德軍轟炸的老房子,還有電氣管線全部外露、閃著金屬冷峻光芒的勞埃德保險社這樣的后現代建筑。西裝革履的白領穿梭其間,腳步匆匆。
金融城負責城市發展設計的官員列出了他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包括發展夜間經濟、豐富文化多樣性、物流策略、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建筑屋頂的利用、讓公眾更容易地在建筑間穿行。
記者到訪倫敦金融城時,正逢英國與歐盟開始又一輪“脫歐”談判。此前一些媒體預測,金融城將在“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陰影下遭遇打擊,一些歐洲金融機構將從這里撤出,轉向法蘭克福這樣的歐洲大陸城市,以避免“脫歐”后英國與歐陸可能產生的金融和貿易壁壘。
預言并未兌現。金融城沒有遭遇“斷崖式”衰退,原本有傳言說要撤出倫敦的德意志銀行等金融機構反而表示希望拓展理財業務,充分挖掘英國市場潛力。
幾乎所有金融城的政府官員都強調:“金融城不是歐洲的金融中心,而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他們特意指出,“脫歐”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對金融城更加重要。
正如倫敦金融圈內那句廣為流傳的話所說:“倫敦人在談‘脫歐’,而亞洲人在談‘生意’。”過去五年中,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亞太投資者在金融城的活躍度達到五年來最高,中國資本在過去幾年間完成對金融城諸多地標建筑的收購。
歷史上,俄羅斯、日本、中東的資本都曾大規模進入這里。用金融城人的話說,現在上演的是“中國季”。
倫敦金融城亞洲事務大使馬雪莉認為,“脫歐”確實是件很煩人的事,但金融城在歷史上就習慣了變化。她說:“變是永恒的,‘脫歐’可能會為金融城帶來變化,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這里的不變——開放、國際化和專業化的服務業。”
馬雪莉曾在中國生活三年,了解中國的發展進程。她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認為倫敦金融城和中國至少可以在綠色金融、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三個領域深入合作。
金融城這顆英國的金融心臟在“脫歐”的壓力下能否繼續強勁跳動,可能已經與來自中國的新鮮血液密切相關了。(桂濤)(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