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巖博村山高路險,貨物往來都依靠人背馬馱,交通不便是這里致貧的重要原因。余留芬上任的第一天就召開村民大會,提議修一條通村公路。她拿出了4萬元錢,修路用的材料費有了著落。為了讓村民放心,村干部們決定拿出自家土地,用來置換村民被修路占用的土地。一個冬天過去,一條4公里長的通村公路終于建好了。現在說起這件事,村民們都說:“我們確實佩服余支書,要不是當年她的決定,我們還一輩子被封在大山里面。”
發展的“命脈”打通了,余留芬又帶領大家除“窮根”。她把巖博村的產業方向緊緊扣在“綠”字上,先后搞過蔬菜大棚、肉牛養殖場、小雞孵化場等。在經過幾年的“小打小鬧”,村民和村集體經濟都有了一定積累后,余留芬不再滿足于這種小步慢跑的發展速度,開始采用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謀劃更大的發展。
合作社采取村集體占大股、村民認小股的方式,通過多次吸引村民入股,對原來的養殖場進行技改擴能,建成了現代化程度更高的綠殼蛋雞養殖場;整合了分散的釀酒作坊,注冊成立了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使巖博小鍋酒形成規模,獲得了更大發展。如今,巖博村還吸引來外來資金,建起了年產5000噸白酒的大型酒廠。
巖博村在加快產業發展的同時,還加大了村寨和環境的整治力度。通過爭取扶持項目和村民自己投資投勞等方式,巖博村進行了房屋、廁所、圈舍和院壩的改造,通村通組公路和進入各家各戶的串戶路全部修通,消滅了危房和茅草房,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