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習近平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然而,有論調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要用錢的地方很多,為何還要進行“一帶一路”建設?投資“一帶一路”會不會打水漂?其實,“一帶一路”建設并非對外援助。從國內背景說,是為了解決改革開放兩大問題:解決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問題,以及全球化效應遞減問題,這也標志著中國從融入到塑造全球化,從向世界開放到世界向中國開放的態勢轉變。從國際背景說,是中國塑造歐亞一體化,鞏固大周邊依托,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最終形成歐亞大市場。
“一帶一路”建設也并非簡單的對外投資。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從出口、引資驅動向投資、創新驅動轉型,爭取產業行業標準與國際話語權日顯重要。“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彰顯中國的優勢,正推動中國從靠拼勞動力、資源、資本、技術優勢向標準、話語權、發展模式及創新優勢轉化。印尼雅萬高鐵之所以中方擊敗日方,很大程度上在于中方有國有銀行的支持。中國模式也在非洲大顯身手:非洲第一條中國標準跨國電氣化鐵路,從設計、施工到運營,全都采用中國模式。肯尼亞的蒙內鐵路和蒙巴薩港口建設也是如此。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金缺口巨大,資金從哪里來?據《超級版圖》一書預測,未來四十年人類基礎設施投入將超過過去的四千年!因為發達國家基礎設施要升級換代,比如要建信息港、數字通關、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而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基礎設施短板的困擾。“一帶一路”建設僅靠中國一家投資是不現實的,必須采取全球融資方式,創新融資模式,公私合營PPP模式為此受到青睞。
“一帶一路”建設并非中國的獨奏,而是世界的合唱。中國只是發起融資方之一,提供關鍵項目的種子基金,吸引國際金融市場融資,包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其他開發機構貸款。“一帶一路”建設強調創新合作模式,尤其是融資模式,包括公私合伙(PPP)、總承包EPC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設計+采購+建設)等,具有九大資金平臺: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進出口行)、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外匯儲備,進出口行)、絲綢之路黃金基金。
資金往哪里投?投資發達國家,固然風險少,但面臨投資設限的障礙,長遠收益不及“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這些國家普遍類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十分看重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經驗。中國的技術市場化能力超強,最能發揮自身投資潛力。電、汽車是歐洲人的發明,但美國人把它用到極致。今天,中國也把高鐵、互聯網等并非中國的發明用到極致。投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基礎設施項目,能源及港口等國計民生工程,有助于增強相關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聯系。
“一帶一路”著眼于“五通”——以資金、技術優勢制訂標準:1)產業標準:新基礎設施(如5G技術);2)大宗商品定價權:能源管道;3)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在此基礎上,推進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標準化雙多邊合作和互聯互通,大力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提升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地位。“一帶一路”建設也是中國反對保護主義,在全方位開放中進一步推動投資便利化,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建設包容性全球化,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因此,“一帶一路”建設不只是經濟賬。
面對外國政府更迭頻繁,信用缺失,有輿論擔心“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效益與安全風險,可以理解。但是,評估“一帶一路”建設的收益,要看長遠、全局,看關鍵環節,考慮到大國投資基礎設施的歷史慣例。
的確,“一帶一路”建設有關投資合作項目特別是部分基礎設施項目投入資金大、建設周期長、成本回收慢,但從長遠看,對提升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造福沿線各國人民具有重大意義。項目也要區分是政策項目還是商業項目:政策性項目多為示范工程,如雅萬高鐵是國企擔保項目,贏得了1億印尼人人心;而商業性項目則是按照市場原則辦的。即使部分項目出問題、受耽誤,從長遠和整體看也是在試錯,為其他項目和后期項目做鋪墊。
總之,遵循“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國際慣例、政府引導”原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對外撒錢,而是新的征程,是中國在沿線國家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將中國與有關國家的合作與友誼拓展與深化,極大提升中國制造、中國營造、中國規劃的能力與信譽,提升中國威望。同時,解放全球生產力,重塑人類文明史與全球化話語權,體現中國崛起后的天下擔當。
(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海外網專欄作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