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撾采訪,感受最多的是情誼二字。過去常說,中老兩國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情誼建立在地理聯系上;現在,共筑一條路,互助同發展,兩國情誼又多了很多新的內容。
回憶總是情誼濃縮出的精華。采訪中,老一代給記者留下的更多是對過往的感慨。老撾革命前輩貴寧·奔舍那的子女中有8人曾在中國生活讀書近10年,對中國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奔舍那家族部分子女曾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八一學校同校。“平易近人,重情重義,這是我們家族對習主席的印象。習主席肩負重任,但他一直牽掛著跨世紀的老校友,使我們倍感親切和感動。”貴寧的女兒開瑪妮說。記者采訪這一家人,聽他們講得最多的就是兒時的北京故事,和對中國的感念。講到動情處,他們的眼角往往噙著淚水。這種情誼寫在心底,經過風云歷史的考驗,歷久彌堅。
相比之下,老撾年輕人對中國的情誼奔放得多。因演唱歌曲《一帶一路》而在中國和老撾迅速走紅的青年歌手阿提薩,面對記者的鏡頭引吭高歌,打著響指手舞足蹈。“熱烈歡迎,習近平伯伯,您的來到,老撾人民熱情歡迎,歡迎您來到首都萬象;習近平伯伯來了,一定要去品嘗牛肉末、涼拌木瓜絲……”歌詞中出現的兩份菜肴,味道未必多合客人的胃口,但它一定是阿提薩認為的最好待客美味,他毫不保留、毫無修飾地奉獻出來。這種感情寫在臉上,率真質樸,潔白無瑕。
雖然表現方式不同,情誼就是情誼,始終在那。而且,不論哪種情誼,一定有它產生的內在邏輯,有它成長的感情基礎。在萬象省豐洪縣中老鐵路第Ⅵ標段上,有工人告訴記者,村里有群七八歲的娃娃,經常結伴到施工現場看一看,對著施工人員齊聲說:“我要坐火車去中國!”每到這個時候,中方很多員工都會激動地抱起孩子們。毫無疑問,中國建設者的熱情會因為孩子的愿望而更高;也可以想象,當這群孩子有一天坐上火車去中國的時候,今天他們對中國懷有的感情的種子,已經長成參天大樹。
任何一種付出都會有回報,只是程度多少、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情感的付出更是這樣。記者采訪貴寧的另一位孩子叫宋朋,他自己介紹說,是朋友的“朋”,用這個字,是為了紀念中老之間深厚的情誼。一個人,用自己的名字去表現兩個國家的友誼,這也需要真摯的愛。如果人人都能夠這樣去愛,中老兩國的友好就能收獲最大的回報,這將是中老兩國擁有的最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