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53歲的彭得貴是遠近聞名的“中華名果”巫山脆李種植大戶。他的長子彭斌是種植能手之一,而他的次子彭軍,在兒時失去雙手后,不僅利用網絡幫家人銷售脆李,還在今年參加高考,有望在秋季進入大學校園。
5歲時,彭軍因觸電而失去了兩只手臂的前臂和手,只留下了上臂。“當時,家里本來就很窮,我落下殘疾以后,就更是雪上加霜。”
彭軍6歲時,巫山的一位盲人老鄉帶了一個40多歲的萬州盲人過來,相約和他一起外出漂泊求生。從此,彭軍和這名姓胡的盲人一起外出漂泊,兩人相依為命、情同父子,一起生活了七八年,直至彭軍14歲。
胡姓盲人曾經能夠看清這個世界,還念過初中,但后來他的視力越來越模糊,直至失明。他借助失明前的記憶,學會了彈電子琴唱歌,年幼的彭軍則充當了他的“眼睛”和助手,長大后,彭軍也開始唱歌。
他們去過宜昌、福州、廈門、汕頭……每個城市住四五天至一兩月不等。他們在不同的人群聚集區唱歌,期待著善心人的施舍。因為并非每首歌都能贏得好心人給予的錢財,所以他們通常需要一首接一首地不停唱,“有時,第二天起床后喉嚨還在疼”。
他們住在最便宜的小旅館里,“那時,我們最害怕下雨,下雨就意味著這一天可能沒有任何收入”。
他們經歷過很多溫暖的時刻,比如,好心的旅舍老板免去他們的房費,慷慨者給出的數額超出他們的期望,在城市輾轉時有人主動幫助他們……
也有灰暗的時候:有一年,彭軍得知母親生病后,請另一個幫盲人帶路的殘疾人幫忙填寫匯款單,為母親寄回相當于他當時幾乎全部身家的3000元。但是,當時并不識字的他卻被對方騙走了這筆錢——對方并未匯給他的母親。
這段悲慘的經歷刺激了他學習,他向盲人描述自己看見的字是如何寫的,盲人再告訴他該怎么念,又是什么意思。
直到2006年,父母告訴當時14歲的彭軍,老家的希望小學可以接收他這樣的殘疾學生。
讀書一直是彭軍的夢想,他欣喜地進入校園。因為他比其他同學大出七八歲,加之身體殘疾,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得不忍受著同學們的異樣目光,但他堅持了下來,平心靜氣地告訴同學們發生了什么。漸漸地,他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結交了好友。隨后,他進入曲尺鄉東莞中學,再進入巫山中學念高中。
今年,26歲的他高中畢業,高考考了351分。對于普通學生來說,這個成績并不是很值得驕傲,但對于一個沒有手、無法快速流暢地書寫的殘疾人來說,這是一個讓他感覺欣慰的分數——書寫是他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他需要用牙齒咬住筆,用兩只上臂夾住筆,再擺動兩只上臂寫字,困難是不言而喻的。經歷無數次失敗后,他才終于學會了寫字,可是,書寫速度卻難以提高,“每次考試幾乎都沒辦法寫完”。
除了令他欣慰的高考成績,他還有許多驕傲時刻:他可以用兩只上臂夾住鍋鏟,在鍋里熱飯或者炒雞蛋。母親患心臟病就醫期間,他獨自一人在家留守,不僅生活自理,甚至還管好了家里的牲畜。
在老家,他還能幫家人掃地、整理房間,替父母的小賣部售賣貨品。他還用網絡幫助家人銷售脆李——他能用肘在智能手機上操作,在朋友圈中發布關于脆李的消息。
這一切,讓彭軍有信心迎接未來的更大挑戰。“殘疾是我無法改變的命運,但我要盡量精彩地活著,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同情和施舍去活著。”據悉,目前已經有高校表示愿意錄取彭軍。(田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