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導向,回應“模式”的問題
習近平曾說,“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他還常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等典故,來說明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多樣性。
在這次的演講中,他再次強調,我們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總有一些人以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不同等為借口,搞冷戰思維、強權政治,制造交流障礙,對抗而不對話。
對此,習近平呼吁,“少一點傲慢和偏見、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謀求“和諧共處、合作共贏”。
習近平在這里專門提到了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的問題。正如他著名的“鞋子論”,“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走什么樣的道路,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一副藥方不能包治百病,一種模式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國家的問題。就像中國既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而是支持各國結合自身實際,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創新導向,回應“鴻溝”的問題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正在奔涌而至。這是一次全方位的變革,影響的將是整個人類的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
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事。因為,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不僅帶來新的增長動力、發展路徑,也可能在“公平與效率”“資本和勞動”“技術和就業”等方面帶來一系列問題。
比如,這次科技革命中,新項目的研究、新產品的開發、實驗設備的配置等,都需要大量資金和人才。這些條件要求在發展中國家很難得到滿足。有數據顯示,世界上80%的科技活動都在發達國家。在發達國家,科技進步的加速度也明顯更大。
這就是習近平所說的,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必須引領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如何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習近平提出的原則是,“科技創新成果不應該被封鎖起來,不應該成為只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同時提出,“設立知識產權制度的目的是保護和激勵創新,而不是制造甚至擴大科技鴻溝”。針對性可謂非常明顯了。
習近平給出的方案則是,“共同探討建立面向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政策制度體系”,讓科技創新成果為更多國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規則導向,回應“變革”的問題
在演講一開頭,習近平就談到了歷史。因為會場不遠處,就是二戰中著名的珊瑚海戰役、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的戰場。
二戰之后,建立了一個全球治理框架。這個框架,以聯合國為主體,包括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制,為過去幾十年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也讓世界認識到:全球治理,必須以規則為基礎。
當前的國際治理框架和機制,確實遇到了不少挑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一些人搞實用主義、雙重標準,對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退群”的事不時發生。
對此,習近平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但這個變革過程,應該體現“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的精神,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遇到分歧通過協商解決,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強加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