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非遺體驗基地溪布老街,當地民間藝人表演哭嫁。吳勇兵攝(人民視覺)
打起歡樂的溜子,吹起吉人的嗩吶!
1月21日,湖南湘西州永順縣在靈溪鎮那必村舉行土家年活動。記者中午趕到那必村的時候,村里人聲鼎沸,車輛云集。土家年里,回來的不只是村里的男女老少,還有很多遠道而來的客人。
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新中國成立以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為了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保護土家族這一民間習俗,決定將土家年列為地方法定節日,休假一天。在云貴高原余脈的湘鄂渝黔武陵山地區八百萬土家人中, 均過土家年。
熱烈的打溜子和擺手舞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與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打溜子樂隊,能將各類樂器的技巧融于一體,并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演奏技藝。現存的土家族溜子曲牌約有100個,其內容可分為繪聲、繪神、繪意三大類。
在吃過豐盛的團年飯以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便開始了。
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嚴水花領隊的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間舞蹈,集歌、舞、樂、劇于一體,表現開天辟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農耕等廣泛而豐富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內容。舞姿大方粗獷,有單擺、雙擺、回旋擺、邊擺邊跳等動作。
領舞人向記者介紹,該舞蹈場地一般在坪壩上,舞蹈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祭祀族群眾始祖,規模浩大,舞者逾千,觀者過萬;小擺手主要祭祀祖先,規模較小。其音樂包括聲樂伴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聲樂主要有起腔歌和擺手歌,樂器主要是鼓和鑼,曲目往往根據舞蹈的內容及動作而一曲多變。擺手舞的動作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下沉,表現風格雄健有力、自由豪邁。
令人驚艷的哭嫁歌
記者早聽說土家族哭嫁歌不同凡響,這次在那必村聽到的哭嫁歌讓人激動得不能忘懷。
嚴水花自幼就跟隨母親張右鳳學習哭嫁歌,至今已有49年。她勤奮好學,學藝不久,就能用土家語和漢語進行哭嫁歌的演唱,并熟練掌握《土家族哭嫁歌》及其相應的整套民俗程序,其唱腔純正,音色優美,委婉動人,是土家族聚居區最具代表性的“哭嫁歌”傳承人。2018年5月8日,嚴水花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哭嫁歌的哭主要是憶念和感激父母養育之恩,敘表與親人難分難舍之情。姑娘要出嫁,要離別生養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處的哥嫂姐妹,預示著自己要走上一種新鮮而又陌生的生活。因此,憶念父母養育之艱辛,產生難舍難分之情,是十分自然的。而這種離別父母去開始新生活,又使新娘感到惶恐,憂慮重重,因此她的心理是十分復雜的。
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嗚嗚咽嚦,氣氛悲切、哀怨、憂傷。聲調是舒緩的、昂揚的,接近于朗誦調。哭嫁歌的腔調來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類。
這次由嚴水花親自表演的哭嫁歌,令到場的中外賓客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是一次極大的民族文化享受。
多彩土家族文化盛會
永順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總人口53萬人,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5萬人,占總人口的86%。永順古稱溪州,是土家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該縣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神秘奇特、源遠流長, 素有“擺手舞之鄉”“毛古斯舞之鄉”之美譽。
毛古斯舞產生于土家族祭祀儀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種古老的戲劇舞蹈形式。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它以近似戲曲的寫意、虛擬、假定等藝術手法表現土家先民漁、獵、農耕等生產內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渾然一體。
湘西州文廣新局局長劉世樹向記者介紹,土家人過年從臘月初忙活起,直到正月十五,“吃了爬坡肉,各自找門路”,過年才算完成。活動內容有闖駕進堂、掃邪安神、祭祀祖先、唱梯瑪歌、跳擺手舞、演毛古斯等,是土家族文化的大盛會。“土家年”還入選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