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阿阿膠城,一個小女孩在挑選燈籠。李子敏攝(人民視覺)
拉薩市城關區慈覺林村,尼瑪普赤在貼春聯。本報記者 瓊達卓嘎攝
北京延慶區東白廟村低收入戶張根煥,2018年摘掉了低收入戶的帽子。圖為她在趕制燈籠。本報記者 賀 勇攝
山東煙臺市毓璜頂公園,市民在觀賞紅燈籠。唐 克攝(影像中國)
以上數據來自2019京東年貨節,統計時間為1月4日—1月14日。
編者的話
年的腳步,悄然而至;年的味道,日漸濃烈。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準備著年貨,熱氣騰騰、紅紅火火。
過去,年畫、糖果與新衣,置辦各種過年之物,謂之忙年;如今,智能電子產品、水產外加保健品,講求的是精致健康,樣樣優選。年貨的內涵與外延,也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不變的是,年貨仍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除了物質豐富,一些“新年貨”在奮斗的時代更顯深意:這一年,重大科技成果捷報頻傳,很多貧困群眾脫了貧,城鄉生態不斷優化……新春將至,本報記者分赴云南、安徽、遼寧、內蒙古、西藏等地,感受各地群眾置辦年貨中的新變化,分享生活變遷的喜悅。
云南玉溪顧蕓——
買上鮮花過大年,心情好
本報記者 徐元鋒
冬日暖陽里,云南玉溪市紅塔區聶耳路飄來陣陣花香。聞香識路,市民龔世華來到熟識的“紅豆鮮花美學館”——春節臨近,她尋思著買些鮮花裝點家居,贈送親朋好友。“過年什么都不缺,新衣服也是平時買,花倒是必備年貨”,她邊賞花邊告訴記者。
紫紅色的蝴蝶蘭爭奇斗艷,茁壯的大花惠蘭花序低垂,臘梅的幽香沁人心脾,在店門口,龔世華被這些花吸引住了。“龔姐,這都是為過年準備的品種”,說話的是花店老板瞿建芳。龔世華是花店常客,倆人也是“花友”。
“以前過年走親訪友都是拎著火腿搬箱酒,這幾年流行送花”,龔世華笑吟吟地說。說話間,龔世華已走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花店:百合、玫瑰、康乃馨、睡蓮、滿天星、勿忘我,品種數都數不過來;鮮切花、盆花、干花、花籃、花束應有盡有。龔世華回憶,小時候過年,就是買幾棵水仙泡著,頂多再到山上折幾枝山茶花,美則美矣,但也沒得選擇。
瞿建芳說,她16歲在昆明賣花,在聶耳街賣花23年了:“現在的人們,過生日、看病人、會朋友、過年節,都會買花,買花已經從注重儀式感變為逐漸生活化了!”
“什么儀式感、生活化啊,買花就是為了讓自己高興,也能讓別人高興”,一位短發女士不經意間插話。瞿建芳轉過頭,笑著說:“原來是顧姐啊,又來花店了。”
顧蕓也是從小就愛花之人,她們彼此很熟悉。“買一些鮮花過年,心情好,人也健康。”顧蕓說:“現在過年最大的期盼是健康。”
龔世華說,鮮花是云南的名片,現在老百姓家里鮮花飄香的越來越多。她問瞿建芳:“春節后,我也想來學學花藝,咋樣?”“隨時歡迎啊!”花叢中的交談伴著笑聲。
安徽合肥吳婷——
進口年貨帶回家,挺酷的
本報記者 游 儀
“我買了俄羅斯糖果、泰國榴蓮干,還有法國紅酒!”手里拎著大包小包的王師傅從人群中擠出來,還沒走出“年貨采購展覽會”的大門,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展示自己的“戰果”。
1月29日,安徽合肥,50歲的王師傅起了個大早,拿上自己的年貨清單就往明珠廣場趕。為期15天的“年貨采購展覽會”在此開幕,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種進口商品亮相。一進年貨展,蒙城五香黃牛肉、臺灣高雄水果、泰國水果軟糖……琳瑯滿目的年貨映入眼簾。王師傅穿過人群,直奔進口年貨區。“這個酒不錯,還便宜,我買了8箱!”他扛著一箱法國紅酒興奮地說道。女兒正月初四結婚,王師傅特意來這采購年貨,為婚禮做準備。“原來想買這些進口年貨只能網購,還不知道是真是假、質量咋樣,叫人放心不下。”
往年春節,市民吳婷總是到菜市場去采購雞鴨魚肉,因為合肥有做圓子、腌“咸貨”的傳統。肉末混合葛粉、糯米一炸,就變成軟糯可口的圓子,象征團圓;雞鴨魚鵝用鹽一腌,就成了俗稱的“咸貨”。今年,吳婷一家打破慣例,也來到展覽會買起了進口年貨。“以前是想買沒地方買,而且也覺得沒必要。今年,把進口年貨帶回家,覺得挺酷的。”
談及生活的變化,吳婷說,現在和以前不同,進口年貨不僅多,還好買。除了年貨展,吳婷家的樓下超市就有進口食品區,巴西松子、挪威三文魚和澳洲牛排,應有盡有。
“我們腰包鼓了,底氣也足了,所以‘敢’于試一試,體驗一把進口年貨。不必走出國門,不用海淘代購,就能買到全球的年貨,為中國年增添了國際色彩。”吳婷高興地說。
遼寧撫順孫玉雪——
過年囤點好山貨,更健康
本報記者 辛 陽
“備年貨?哪有時間!越到年底活兒越多”,撫順市撫順縣湯圖鄉龍鳳村村書記孫玉雪,嘴里說著,手里不停。
“現在都吃得健康,城里人也好咱們這‘口兒’。咱們一邊給城里人備年貨,一邊也是給俺們自個備年貨”,金家大嬸接過話茬,“年底買了些肉,再配上俺們親手種的林下香菇,燉一鍋香菇紅燒肉,那叫一個香。”
這幾天,氣溫雖然有所回升,但長白山余脈里,仍呵氣成冰。一腳邁進屋,熱火朝天的氣息“呼”地一下撲到了臉上。一間房里,一張長桌,四五個老鄉,“流水線式”地將一年下來的六七種山貨打包裝箱,這場面,讓人恍惚這還是不是只能“貓冬”的農閑時節。
3年前,距離市區60多公里的龍鳳村,引進了林下種植榆黃蘑的項目,孫玉雪帶著幾個“合伙人”在一小片山林里搞起了試驗,金燦燦圓乎乎的傘蓋又好又鮮,高高興興地拉到集市上去賣,卻被當頭澆了冷水,沒人認可。可這個“創業團隊”偏就倔,琢磨種植技術,適合當地氣候的產品都要試一試。
產品種類多了,銷路就旺了。“過年囤點好山貨,吃得健康,城里人都主動上門來買。”孫玉雪說,每天不到4點就爬起來,頂著星星,把帶著露珠的蘑菇摘下來,準備白天天然晾曬。“現在是苦盡甘來了,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俺們的綠色無污染菌類產品。”
黑木耳、花菇、香菇、猴頭菇、山泉大米……打開年貨錦盒,還真是應有盡有。“這是最后一批了,2018年生產的全都賣光了。2019年希望是個好年景,我們要加點產量,把更多好山貨送到城里去。”龍鳳村村民憧憬著新的一年。
內蒙古呼和浩特王穎珠——
在家就能測血糖,真方便
本報記者 張 棖
“低壓78、高壓130……”臘月二十四上午,家住呼和浩特的王穎珠正在測量血壓。胳膊上戴著的臂式電子血壓計開始語音播報,數值也同時顯示在機器屏幕上——這是王穎珠收到的女婿楊曉光送的新年貨。與血壓計一起送來的,還有一臺電子血糖儀。
今年60歲的王穎珠,是一名退休鐵路職工。1994年查出身患糖尿病,隨后由于并發癥出現了高血壓,20多年來一直靠口服藥物與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
“像糖尿病、高血壓這樣的慢性病,需要經常測量。”楊曉光一邊幫王穎珠測量血壓,一邊說:“媽,您看這個血壓計,大屏顯示加語音播報,您再也不用擔心看不清了,同時還能儲存60多組數據,幫您監測血壓的變化。”
測完血壓,楊曉光又拿出血糖儀,幫王穎珠測量血糖。“過去我要想測一次血糖,得專門到醫院排隊抽血。有時候當天結果出不來還得再跑一趟,非常麻煩。現在在家就能測量血糖,真是方便。”王穎珠說。
王穎珠的女兒接過話頭說:“媽,這電子血糖儀操作簡單,結果也準,您以后每天測幾次都沒問題。”
看著女婿帶來的新年貨,老人欣喜萬分,感嘆道:“現在日子真是越過越好哩,看病也花不了多少錢,社區還定期組織免費體檢。”去年底老人因為骨質疏松引起腰疼住院半個月,花費一萬三千多元,報銷了1萬多,每年在胰島素上花費5000多元,也報銷了3000元。
“老人的健康就是我們全家最大的幸福。”楊曉光說。過去,逢年過節總是大魚大肉,現在年夜飯以清淡為主。“我岳母不能吃容易升高血糖的食物,所以我們做飯時也很注意。這樣也好,飲食更加健康了,畢竟老人好全家才更好。”
西藏拉薩巴桑——
穿起新衣迎新年,很開心
本報記者 瓊達卓嘎
“以前只買卡賽等傳統年貨,現在得買很多新年貨,比如用藏文寫的春聯,還有剪紙等。”在拉薩市城關區蔡公堂鄉慈覺林村,巴桑的母親——54歲的尼瑪普赤把寫有藏文祝福的春聯貼在大門兩旁的瓷磚上,拿出倒“福”字貼在大門中間。
尼瑪普赤家住的是新建的藏式二樓小院,有600多平方米,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外加藏式包裝的紅色大門,顯得格外時尚和氣派。
“今年春節和藏歷新年是同一天,我們把藏族和漢族的年貨都置辦了不少。”巴桑的丈夫張軍說,藏歷新年也叫“洛薩”,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藏族人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時候。
尼瑪普赤說,過年前,漢族有貼春聯和窗花的習俗,以表達吉祥、美好的愿望,而藏族也保持著換白色“香布”(“藏式門簾”)的傳統,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據了解,這些年,很多藏族家庭開始有了春節習俗,尤其在藏漢結合的家庭里,把年俗融入新年里,成為一種習慣。尼瑪普赤還說,張軍是漢族人,來自四川。
“2012年,我在慈覺林村的文成公主演出工地施工,認識了也在那里打工的巴桑,我們相識相戀。幾年前,在家人的祝福下喜結連理。”張軍說,這些年,他們家除了每次在過藏歷新年時換“香布”之外,也開始貼春聯、包餃子,購買藏歷新年和春節的年貨。
“我也很喜歡漢族的很多年俗。比如這個‘福’字倒著貼,說是表示‘福到’的意思,希望我們家年年有福,這個寓意真好。”巴桑說,“我們倆雖然來自不同的民族,但應該尊重各自的習俗。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穿上新衣迎接新年,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