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曲松縣因色布、江扎、貢布三河穿城而過得名。清晨,在縣城南山腳下的曲嘎村,一座座紅色民居在暖陽斜照中顯得格外靚麗。村道旁的茶館內,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喝著甜茶,聊著天,一張張滄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和樂。
在這幾位老人中,我們見到了此行的采訪對象—阿旺熱央老師。老人雖已年過七旬,頭發卻依然烏黑,說起話來字正腔圓。
大山深處的曲嘎村,雖然只有275戶人家,但累計算下來已培養大學生339人。這個了不起的數字是如何得來的,讓我們從阿旺熱央老人的身上和他講述的故事中來尋找答案……
砸鍋賣鐵 也不讓孩子退學
阿旺熱央是土生土長的曲嘎人,20世紀80年代,他在村里的學校擔任民辦教師。雖然現在已經離開了講臺,但鄉親們還是喜歡叫他“老師”。
歲月倒流,27年前是一個讓阿旺熱央至今也無法釋懷,每每想起總是抑制不住翻涌淚水的年月。那一年,陪伴了阿旺熱央半輩子的妻子因病離世,給他留下了兩個還在上小學的孩子。
妻子離開后,阿旺熱央既當爹又當媽,一個人操持著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和學習。兩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起居等一切開支,都等著他去解決,所有重擔都落在他一個人的肩上。為了給予孩子們更好的照顧,他不得不辭掉了學校的工作。看著沒有媽媽疼、沒有媽媽愛的兩個孩子,阿旺熱央心痛得不斷捶打自己的胸脯,愧疚得夜不能眠、食也無味。
“在那個艱難的時候,您是否想過要讓兩個孩子退學?”
“沒有,即使砸鍋賣鐵,需要賣掉房子和牛羊,我也從來沒有過要讓孩子退學的念頭。”
當老師時,阿旺熱央就常常引導鄉親們要讓孩子接受教育,依靠知識改變命運。所以,他在最苦、最難、最悲痛的那個年月,也從未想過放棄孩子的學業。
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曲松縣拉加日王宮遺址腳下的曲松縣小學的學生
知識改變命運
為了給兩個孩子盡可能地創造一些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阿旺熱央嘗試著尋找能賺錢的路子。經過多方打聽和琢磨,他最終決定開一家磨坊和榨油坊。
為了這一計劃,阿旺熱央開始四處求人,向親戚朋友、街坊四鄰借錢。磨破嘴皮子、說夠了求人的話,終于籌夠了錢,建起了磨坊和榨油坊。這不僅是曲嘎村,還是曲松縣第一個磨坊和榨油坊。剛開始時,他的榨油坊榨一斤菜籽的費用僅為0.06元人民幣,磨一斤麥子只收0.02元。看似細沙似的收入,最終還是聚少成多、積水成潭,阿旺熱央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積攢出了能夠支持兩個孩子上學和生活的費用。
知識改變命運。1998年,阿旺熱央的大兒子旦增群央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蘇常州西藏班;2006年,大學畢業分配到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工作,現在是該鄉的黨委書記。2009年,小兒子從西藏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山南市第二中學工作,接過他的“接力棒”,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看著兩個孩子慢慢長大懂事,阿旺熱央也逐漸走出了妻子離開的痛苦,干枯的內心也慢慢接受了春雨的滋潤,把那些艱難的歲月全部留在了記憶中。“現在,我的兩個孩子已大學畢業成了國家的干部,長期積壓在我心里的石頭也終于放了下來,我這輩子的心愿已經全部實現了。”阿旺熱央高興地說。
不僅如此,阿旺熱央還把現在妻子的侄子送入曲松縣中學就讀。他說:“現在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大力推廣‘三包’政策,廣大農牧民群眾的負擔著實減輕了不少,所以大家送孩子上學的積極性也極大地提高了。”
文明鄉風吹拂高原大地
目前在曲嘎村,除了幾戶低保戶和五保戶外,幾乎每家每戶都出了國家干部。曲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索朗達瓦說:“村委會領導和鄉親們非常重視教育,每家每戶都爭著送孩子上學,不遺余力地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有些家庭甚至出了五六個國家干部。”
作為曲松縣首位大學畢業的干部,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白瑪次旦驕傲地說,現在,別說曲松縣了,僅在曲嘎村就有247人大學畢業后參加了工作。曲嘎村雖然只有275戶人家,但累計算下來已培養大學生339人,全村入學率已達100%。這些數字,比起阿旺熱央老人擔任老師時的數字,已增加了數百倍。
以前,村民聚在一起,討論的就是誰家收成好了,誰家的孩子外出打工掙錢了。現在,村民的話題大都集中在了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誰家的孩子實現了就業,誰家的孩子當上了人民教師。隨著鄉親們的教育意識的提高,大家爭先恐后地把自家的孩子送入學校讀書。
跟隨全國的腳步,地處高原深處的西藏農牧區,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文明鄉風吹拂高原大地、農牧民群眾安居樂業,一片欣欣向榮景象。阿旺熱央高興地與記者分享自己現在的生活:“現在我有養老保險,生活上沒有任何困難。兩個兒子常說我該頤養天年,家中的開支全由他們承擔。我說孩子們不用擔心我,反倒是你們要好好工作,為人民服務,干好工作,對得起黨和國家的培養。”
現在,阿旺熱央每天早晨堅持慢跑三公里,平日也是忙著飼養牲口和做各種農活,生活之余,多年來還堅持著讀報的良好習慣。
(本文3月18日首發于《今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