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我和尕妹見不上面,苦日子啥時候能過完。”這首流傳在互助山區的民間“花兒”,是當時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東家溝村村民的真實寫照。
高原溝壑縱橫的褶皺里,東家溝村民曾經面對的是自然條件艱苦,道路交通不便,居住地分散,居住環境差,人畜飲水、就醫、上學十分困難的實際情況。東家溝村全村共有164戶532人,全村耕地面積2371畝,退耕還林797畝,播種面積1574畝,人均耕地面積2.9畝,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158人。
“以前在老村里生活的時候,道路不方便,出個村都得要走幾公里的山路,尤其是孩子們上學,得走十幾公里的路去蔡家堡鄉上學,而且山里的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生存環境是相當艱苦的。”東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東國合告訴記者。
2014年可以被定義為東家溝村的歷史拐點。經過互助縣委、縣政府協調推進,東家溝村在地域平坦、交通便利的塘川鎮上山城村統一安置宅基地。此后,他們的命運開始加速逆轉,鄉村正在振興。
馬春慶是青海省交控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派駐東家溝村駐村的第一書記,他深知不能光讓村民們搬得出,還得穩得住。要搬遷更要發展,必須做到安居與樂業并重,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經過一番考量,兩委班子決定先修路。要修的這條路是互助縣塘川鎮上山城至西山鄉王家莊的公路,全長23.4公里。
“為什么要修這條路呢?如果想要帶領老百姓致富,就得有依仗的產業。不管是發展種養殖業,還是出去務工,首先最關鍵的就是得走出去,修路就變得尤為重要。”
那么錢從哪里來?馬春慶決定“厚著臉皮”向自己的“老東家”伸手要錢。在“老東家”的支持下,建工集團協調青海省交通運輸廳投入資金523.54萬元,高質量高標準修建了塘川鎮上山城至西山鄉王家莊的公路和新村巷道,把村民戶宅前的路都進行了硬化,并協調投資20萬元,修建了新村大門,真正打通了村民進出村子的最后一公里。
路通了,致富路自然也就廣了。今年春天,駐村工作隊就迫不及待地將老村折舊復墾的200畝土地種上了花椒樹,并在春耕備播期間,由建工集團出面協調解決有機肥80噸,農膜450卷,給貧困戶發放青薯9號馬鈴薯良種30000斤,完成土地深松項目300畝。為村里種植大戶協調解決有機肥61噸,農膜730卷、馬鈴薯良種14.75噸。同時,對建檔立卡戶中符合小額信貸申請條件的18戶貧困戶落實“530”貸款79萬元,23戶貧困戶落實互助資金43萬元,確保了有意向且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戶都能享受小額信貸政策,切實保障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
走進村民東冬梅的新居,上下各五間的二層小樓裝修得格外氣派,冰箱、彩電、還有東冬梅自己設計的電視背景墻和臥室,讓到訪者仿佛走進了城市的小洋樓。
“搬下來后,我們出去打工也方便了,出了村口,2塊錢就能到西寧,村上有小學,還有衛生院,日子過得是一天比一天好哩!”東冬梅告訴記者,在山里生活時,天沒亮就離家,沿著11公里的山路走到寧互公路才能坐著公交車去西寧市務工,晚上又頂著月亮走回家中。“一天三四個小時花在路上,還不一定當天就能找到工作。如今旺季的時候,務工車輛直接開到了家門口,以后再也不用愁掙錢了。”
東家溝村在致富這條路上邁出了強勁有力的第一步。
第二步該怎么走?促進就業是關鍵。
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多個部門加強村民勞動力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共有57人次參加了由鄉政府和縣相關部門組織的家畜養殖、農家樂、電焊等培訓,增強了貧困戶的勞動技能。并根據青海省交通運輸廳相關通知,2017年,交通廳招聘東家溝村貧困戶東庭山的女兒東桂連等5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去省內高速收費站工作,極大地提高了貧困戶收入來源。
“我爸媽身體不好,家里還有兩個孩子要上學,家里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生活很不容易。2016年我從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由于專業的限制,一直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后來扶貧工作組聯系了交通廳,把我安排到了共玉高速花石峽收費站工作,現在一個月工資有5000左右,為我爸媽減輕了不少負擔。”東桂連告訴記者。
寬敞的硬化路面、來往的運輸車輛、漂亮的安置新區、村民們爽朗的笑聲……在東家溝新村,一張張笑臉見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現在我們都住進了二層樓房,村民們就近做起了生意,有的搞農家樂,有的開服裝店、小超市等,大家都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新規劃,過上了新生活。”東國合告訴記者。自2014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后,村級基礎設施、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及群眾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徹底改變。村民們都說,“等來了黨的好政策,也遇到了好書記,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我的家園。我和尕妹致富忙,好日子還在前面。”東家溝村村民一改往日憂愁的“花兒”,喜悅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