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5日報道 俄新社莫斯科9月13日刊載題為《中國人將少吃一些》的報道,作者系記者索菲婭·梅利尼丘克。報道關注了中國餐飲的浪費現象,并介紹了一些遏制浪費的具體舉措。報道編譯如下:
北京正在掀起節(jié)約糧食的大規(guī)模運動。民眾對糧食的浪費令領導人震驚。宣傳和監(jiān)督機制有助于敦促民眾珍惜糧食,然而,讓中國人改變餐桌文化并不容易。
“你吃了嗎?”——這是中國人打招呼的慣用說法,相當于“你好嗎?”因為如果對方吃得挺好,那就意味著他過得不錯。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所有大事都在盛宴之后決定。即使是平常日子,餐桌上也很豐富。于是,很多時候飯菜吃不完,都被扔掉了。這種浪費恰恰是看似無害的傳統(tǒng)的另一面。
中國政府決心改變這種情況。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久前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任何曾經去過中國餐館和食堂的人都會同意他的看法。
中國平均每年浪費1800萬噸食物,相當于3000萬人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中國不允許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
這個任務并不輕松,因為美食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烹飪是中國主要文化傳統(tǒng)之一。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中國有多個菜系,如魯菜、川菜、粵菜、浙菜等。食譜、食材、醬料和口味各有不同。
中國人請客習慣點“一桌子菜”:菜是大家一起吃的,只有米飯是各人吃各人的。而且點菜的人通常都有這種想法:多點一些菜,每個菜淺嘗輒止。
如果客人吃不好,這對主人來說很沒面子。餐桌上不能只剩下空盤子:倘若每盤菜都吃光了,就意味著客人們還沒吃飽。結果,很多菜被剩下,然后丟到垃圾桶。
這種鋪張浪費在一定程度上與歷史創(chuàng)傷有關。上世紀中葉,中國經歷過糧食匱乏的時期,很多人對此記憶猶新。糧票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被廢除。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民眾的餐桌愈發(fā)豐富。中國人過得越來越富足,對食物也越來越不珍惜。
武漢餐飲業(yè)協(xié)會建議餐廳推行“N-1”點餐模式,例如,10個人先點9個菜。如果吃不飽,稍后再加菜。
政府還建議餐館推廣分餐制,改變多人伸筷子到同一個盤子里夾菜的現象。這也有利于避免交叉感染。
上海市有關部門擬建立關于餐飲浪費行為的舉報投訴、專項檢查等制度機制。哈爾濱市某機關在食堂的食物垃圾桶處安裝了攝像頭。
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已經承諾將加強對“大胃王吃播”的管理。在這類“吃播”視頻里,主播靠在很短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博取點擊率。例如,有位網紅女主播在9分鐘內吃了10包面條,在10秒內喝了1.25升可樂。該主播有3000多萬粉絲。
不過,在餐桌上鋪張浪費是很多中國人好面子、擺闊氣的下意識之舉,要遏制起來并不容易。為了樹立節(jié)約糧食的好風氣,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
8月26日,顧客在秦皇島市海港區(qū)一家餐廳用餐。新華社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