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9月17日電 “以前,過溜的人一天要打來幾十個電話?,F(xiàn)在,除了家人偶爾會打一兩個電話外,電話鈴聲不再響個不停了?!?4歲的云南省巧家縣茂租鎮(zhèn)鸚哥村村民蔣世學說,大橋通了,路也修到了家門口,坐汽車、開摩托方便得很,誰還坐晃晃悠悠的溜索過江呢?
近20年間,身形瘦小、面色黝黑的蔣世學干著一份獨特的“工作”--開溜索。數(shù)不清的川滇兩省群眾坐著他操縱的溜箱,沿著鋼纜,溜過金沙江。
蔣世學習慣了這份活計,也享受著被大家不斷打電話請求過溜的忙碌感覺。甚至,感覺這一輩子就要和橫跨金沙江的幾根鋼纜系在一起,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但自從大橋竣工,公路通村后,蔣世學“失業(yè)了”,溜索大部分時間也處于閑置狀態(tài)。蔣世學有時會來到江邊的操作房里,看著??吭诎哆吙湛盏牧锵湟约斑h處的大橋,思緒會不自主地回到“溜索”歲月。
川滇交界,金沙江深藏在高山峽谷之底。鸚哥村村民房屋散落在江邊懸崖上,有的距離江面數(shù)百米,江對面是四川省布拖縣馮家坪村。沒溜索前,村民過江,要走山路到江邊坐船,一個來回數(shù)小時。
1999年,蔣世學和村里一些人家合伙修建鸚哥溜索。兩根鋼纜繩固定在岸邊水泥樁上,用鐵條與鋼筋焊接而成的溜箱內(nèi)鋪了木板,由四個滑輪掛在鋼纜繩上。剛開通時,過溜要靠人力,后來換成柴油發(fā)動機做動力,近幾年用上了電動機,過一次價格也漲至每人5元左右。
崖壁高聳,激流洶涌?!斑郛敗币宦暫?,溜箱啟動。江風呼嘯,鋼纜抖動,溜箱緩緩移向對岸。溜箱投下一小團黑影先打在崖壁上,接著又緩緩移到江面,隨后爬上對岸懸崖。
蔣世學站在鸚哥村的操作房里,凝視著慢慢滑動的溜箱。歷經(jīng)多年的風風雨雨,開溜的各項動作蔣世學早已爛熟于心,還練就了好眼力:望著幾百米外的江對岸,可以看清溜箱停靠地點。約5分鐘后,溜箱正好進入??科脚_時,他按停止檔,幾乎沒誤差。
距江面逾260米,長約470米,因為高度和長度,鸚哥溜索的名聲傳出大山,吸引了一些游客專程來體驗。當?shù)氐陌矙z人員也定期來給溜索體檢,保障運行安全。
初秋時節(jié),記者和村民一同過溜?;鰩酌缀?,腳下就是峽谷和江面,望著深深的峽谷,記者心跳加速。大家一言不發(fā),緊緊抓著黑乎乎的溜框,有人甚至閉上了雙眼。直到又一聲“咣當”后,溜箱停穩(wěn),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
多年來,村民過江及運送物資要靠這個溜索。記者在溜索上的“緊張”對村民來說,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坐的次數(shù)數(shù)不清,有時一天好幾次。剛開始害怕,現(xiàn)在已習慣了。”村民們到四川打工、走親戚、買東西要坐溜索。
一些建房所需的水泥等建材,通過溜索運過江,運費很高,增加很多成本。因此,那幾年鸚哥村許多村民一直沒有建新房。因為不通公路,村里的發(fā)展緩慢。
在岸邊的溜索??奎c顯眼處,寫著蔣世學的電話號碼。“當年,我的電話很多人都記得,電話一響,十有八九是要過溜的。現(xiàn)在,估計很多人都忘了我的電話號碼。”站在橫跨金沙江的大橋上,望著不遠處掛在鋼纜上的溜箱,蔣世學喃喃自語:無論怎么說,溜索都不是便捷安全的交通工具,通橋通路那最好了。
為改善峽谷里群眾交通條件,幾年前,國家啟動了“索改橋”工程,鸚哥溜索就被列入該項目。隨后,四川省布拖縣馮家坪村溜索改橋工程啟動,這座金沙江特大橋寬9米,長380多米,還在川滇兩省境內(nèi)建設連接大橋的引道。
2018年7月,此處“溜索改橋”工程正式竣工;2019年6月底,大橋到村莊的引道全面竣工,兩岸百姓出行不再依靠溜索。作為配套工程,云南境內(nèi)修建8公里多的引道,將鸚哥村到縣城的公路連接。茂租鎮(zhèn)黨委書記張發(fā)金說,橋和路通了,交通便利,依托干熱河谷氣候,許多產(chǎn)業(yè)都能得到發(fā)展。
通路通橋后,一下子打開江兩岸群眾奔向新生活的大門。鸚哥村許多人家開始建設二層樓房,村民也紛紛買摩托車、買汽車。村內(nèi)建房施工聲、汽車馬達聲響個不停,十分熱鬧?!皹蛲?,我們騎著摩托車,幾分鐘就過江,趕集、走親戚、買東西都太方便了。”四川的彝族村民勒古爾聰說,想去哪里,一腳油門的事。
以前一天溜箱往來幾十趟,夜里也有人過溜,現(xiàn)在,有時一天開動不了一次,操作房前的空地長滿了雜草;以前用溜索運十噸水泥,要好幾天,現(xiàn)在貨車直接開到家門口u2026u2026蔣世學感受到變化明顯,自己家也買了輛摩托車。但一下子閑了下來讓他有些不適應。他走出家門,沿著水泥路,走到大橋上,吹著一樣的江風,只是看著溜索的表情有些復雜。
村里商量后,鸚哥溜索作為一個旅游體驗項目繼續(xù)保留,游客溜一次單邊每人10元錢?!敖谧疃嘁淮我簿?0多個外地游客來體驗,比前幾年少多了,收益少,抵不上成本?!笔Y世學說。
鸚哥村委會副主任胡世芳依然記得,以前,到鎮(zhèn)上趕集要步行好幾個小時,運東西靠人背馬馱,村里的農(nóng)特產(chǎn)品也賣不出去。
胡世芳說,如今,全村1864人有570多人外出務工,在家的搞種植養(yǎng)殖業(yè),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幾年前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4600多元。
雖然還對以前繁忙的溜索歲月有些不舍,但通橋通路后的變化,蔣世學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說,時代發(fā)展,大家過上幸福的日子,溜索已成為“老古董”,它是交通不便的代表物件。留下它,讓子孫后代感受一下交通不便的情形,也是一個見證,我們發(fā)展的見證?。ㄓ浾咄蹰L山 王安浩維 林碧鋒 彭韻佳 姜子煒 江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