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30日報道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29日發表記者西戈爾·阿爾達馬發自貴陽的一篇報道,題為《獼猴桃、大數據、生態發展:中國幫助農民擺脫貧困的藥方》。報道稱,中國正通過在農田中推廣應用21世紀的先進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內容編譯如下:
盡管獼猴桃最初源自中國,但西方通常并不把它與這個亞洲巨人聯系在一起。但你只要到中國西南部貴州省修文縣某處平緩的山坡上走一走,就會發現到處都是這種水果的種植園,以至于一眼望不到邊際。考慮到這里是該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你可能會以為農民都在惡劣的條件下以最原始的方式勞作。但是,這里到處都是一些令人驚訝的元素,從而打破了這個占地超過1.1萬公頃的綠色地區的單調。通過5G網絡實時傳輸畫面的視頻監控攝像頭、為先進的蟲害防控系統提供能源的太陽能電池板、收集各種變量數據的傳感器……這些都表明,這里的種植園已經強有力地擁抱了21世紀的先進技術。
在修文縣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的大樓里,該公司大數據部的負責人鄭健(音)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他們開發的先進大數據系統。該系統有三重目標:提高種植園的生產效率和獼猴桃的質量;制定最佳的商業策略,以便始終以最合適的價格銷售水果;為消費者提供追溯技術工具,從而增強他們對修文獼猴桃的信任。
從理論上講,所有這些都將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并幫助該縣實現中國政府為今年設定的宏偉目標:消除貧困。貴州的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20.6%下降到2018年的4.3%。貴州的貧困人口到2018年已減少到155萬人。
鄭健說:“技術是所有部門提高效率的關鍵,也包括農業生產。”他所在的公司已在5000多個小型種植園中應用了這些數據分析系統,從而使冠以原產地名稱的修文獼猴桃的品質保持一致。他說:“以前,所有果農都使用各不相同的方法、肥料和農藥。導致這種水果的品質參差不齊,賣不出好價錢。現在,自從我們于2018年啟動該項目以來,已經設法實現了農業生產流程的標準化,并且能夠向獼猴桃生產者支付高于市場收購價2元人民幣的收購價。這個過程有一定難度,因為我們致力于推廣許多人并不習慣的生態方法,但回報是誘人的,而且我們達到了更加一致的質量,符合客戶對原產地名稱的期望。”
鄭健指出,可持續性也是這一轉變的關鍵。他說:“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大城市的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與衛生。因此,我們認為生態發展模式是增加收入的最佳途徑。并且,根據統計數據,該策略是行得通的。”
傳感器自動收集的數據用于評估每個地點的氣象和土壤條件,以及獼猴桃的成熟程度和病蟲害情況。系統將對數據進行分析,并根據每個種植園的需求給出不同的處理方法和建議。
大數據支持的獼猴桃種植業只是當地雄心勃勃的經濟戰略的支柱之一。當地還在努力發展有機養雞場和旅游項目來實現經濟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