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遺珍·絲路精神】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在漢長安城未央宮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邁出了聯通西域的第一步,13年后,張騫歷盡艱辛和磨難,只身返回長安;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在漢長安城未央宮第二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次,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攜帶牛羊、金帛等物品到了西域諸國,貫通了這條承載中西物質和文化交流的“天路”——絲綢之路。
6月16日,記者再次踏上這片千年前的王土——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這片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城市中心區西北部的宮殿遺址,是現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統一帝國的都城遺址。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的200多年間,這塊土地作為帝國的政令、權力中心,承載著一個偉大王朝的文治武力。西漢以后,又有九個朝代在此建都,作為都城的歷史長達360年,前后使用近8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漢長安城遺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遺址和世界文化遺址,更是人類歷史文明進程的珍貴實物見證。”漢長安城遺址管委會席正贏副書記感慨地說。
據工作人員介紹,漢長安城遺址城垣面積36平方公里,城內有未央宮、長樂宮、桂宮、北宮等大型宮殿,商業繁榮興盛的東市、西市。未央宮是漢長安城的皇宮,位于漢長安城的西南最高處。
漢長安城共有城門12座,每面3座。東面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為章城門、直城門、雍門,北面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安門因位于漢長安城安門以西,故得名西安門。門址兩側的城墻保留較為完整,頂上已被各類郁郁蔥蔥雜草樹木覆蓋。上前細看,可以清楚地看到高約10厘米的夯土層整齊排列著,那筆直劃一的層夯線條向兩側延伸,中間并沒有因沉降而出現彎曲、斷裂的跡象。據考古勘探資料顯示,漢長安城城墻為黃土版筑,東、南、西、北城墻基址均保留完好,總長為25014米;城墻原基寬12~16米,高度在12米以上,現存最高約10米。
步入西安門,沿著用青灰色沙石標識的漢代道路,經未央宮南宮門遺址一路步行,約10分鐘便來到一座氣勢宏偉的高臺基址面前。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就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的核心建筑——未央宮前殿遺址。它坐北朝南,是“斬龍首而營之”建成的一組高臺建筑,有前、中、后三大殿,現存夯土臺基殘高15米,南北長415米,東西寬165米。登臨前殿遺址最高處,整個未央宮格局盡收眼底。未央宮宮城近似正方形,面積4.8平方公里,宮城四面開宮門,宮內兩條橫貫東西的道路將未央宮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大朝正殿,前殿居中,前殿北側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處建有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最早的國家檔案館——石渠閣;前殿西側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側為皇宮池苑區,建有滄池、漸臺等。這種主要宮殿居中、居高,輔助宮殿居后及兩側的建筑配置,成為后世皇宮布局的典范。
1956年,中國社科院組建漢長安城考古隊進駐遺址開始考古工作直到今天。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漢長安城遺址列入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2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啟動“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申遺項目。國家文物局會同陜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積極組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及特區管委會,對這一屬于全體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珍貴遺產進行最大力度的保護展示。
作為“絲綢之路”的歷史起點,漢長安城這個烙鑄在華夏大地上的金色印記,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華夏民族薪盡火傳、自強不息、兼容并蓄、開放奮進的不朽精神。今天,隨著絲綢之路申遺,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這座輝煌的都城遺址上。這座沉睡千年的偉大都城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