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日召開的首屆“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俄羅斯、印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埃及、阿塞拜疆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的200余位科學家倡議成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科學家聯盟”。
絲綢之路經濟帶橫跨亞歐非三大洲,連接三大洋,沿線國家總面積超過55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46.7億。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發表演講中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得到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相關國家的支持和響應。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指出,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生態脆弱,環境相對惡劣。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國西部、中亞、中東等地區荒漠化、水資源危機加劇,已經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重要生態環境問題。伴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人類活動的加劇將使人地關系更趨緊張,其生態環境風險必將明顯加大。他強烈呼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必須遵循科學規律。絲綢之路的復興需要科技界行動起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涉及很多方面,需要遴選出若干重大科學問題聯合沿線各國科學家共同解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董鎖成認為,倡議成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科學聯盟”應當有針對性地研究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八大科學問題:絲綢之路經濟帶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動力機制與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相互作用機理和不同國家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跨國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和顛覆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和治理科學技術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影響及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合作科學信息系統與數據共享機制平臺;貧困成因與國際扶貧機理和路徑;科學決策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