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開放合作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語言在推進“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語言會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籬,推動文明創新,是促進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務互聯互通建設的重要支撐,是蘊含安全價值的戰略資源,更是彰顯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志。
語言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
“一帶一路”不僅是經貿通道,也是文明互鑒之路。“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內涵極為豐富,其實質是個語言問題。中國古人云:“言為心聲”,這一表述精煉地闡明語言與思維之間的密切聯系。德國學者威廉洪堡特認為:“語言是一個民族進行思維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民心相通的深層基礎是不同語言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只有在此基礎上,各國人民才能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才有可能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取得寶貴的共識。語言作為人類的偉大創造,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互學互鑒,實現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曾說過:“若你用一個人能理解的語言與他交談,可以傳遞至他的大腦;若你用一個人的母語與他交談,可以傳遞至他的心靈。”2014年,習近平同志在德國與漢學家和孔子學院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溝通很重要,國與國合作很必要。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學會不同語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客觀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處”。語言教育的重要意義就在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通過掌握彼此的語言,可以獲得一種觀察世界的新途徑和新起點,增進彼此的交流與對話。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加強語言教育與語言傳播,能夠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語言互通和文化交流,進而實現“民心相通”。
語言是服務“互聯互通”的重要支撐
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程,涉及到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以及人員交流等多方面開放與合作,中國面對一個巨大的全球性市場,要學會同眾多的國家打交道,扎實可靠的語言知識儲備和外語能力將成為“互聯互通”的重要支撐。歐洲有句古話:“入境而不通其文, 只能如孩提學話。”在全球化時代,歐美著名的跨國公司紛紛制定語言戰略,用以處理和解決世界市場帶來的跨文化溝通問題,從而消除誤解, 減少沖突。以美國IBM為例,該公司不僅指定英語作為公司通用語言,同時還確定其他八種語言作為公司溝通語言的選擇,為跨文化團隊管理和溝通,以及本地化戰略積極開展規劃。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進行海外投資,都需要語言文化知識作為重要支撐。在對我國海外直接投資風險評估中,與語言緊密相關的文化風險覆蓋率高達71.3%,高于主權風險(46.9%)。2002年到2015年,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總案例數為2018起,其中跨國并購案例數為1817宗,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語言文化的障礙,這些都能左右企業的兼并是否能夠最終成功。再以近來中國企業在烏茲別克斯坦生存和發展境遇為例,中國企業遭遇到的語言障礙就與“語言”知識儲備、能力密切相關,給合資企業或獨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甚至導致企業的倒閉和破產。建設“一帶一路”,必須語言先行!語言是互聯互通基礎工程的重要支撐,外語是建設的“先遣隊”,“一帶一路”延伸到哪里,外語就應當先走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