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運全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曲一琳
文化跨越時空,文明溝通心靈。翻開世界歷史版圖,絲綢之路凝結著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互利的動人故事,彰顯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融合、共同發展。放眼“一帶一路”建設,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框架下,如何加強文化交流,讓中華文明于潤物無聲中散發魅力,讓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如何在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架起友好順暢的溝通之橋?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各方代表嘉賓云集北京之時,我們邀請智庫專家共同探討,尋找“美美與共”的文化密碼,求解共贏發展的時代課題,探索共同走好這條“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文明互鑒之路”。
圖為訪談現場,中為程曼麗,右為于運全。光明日報記者姬泰然攝
打開光明日報客戶端用“小明AI‘一帶一路’”掃描上圖,看訪談詳情。
1.跨越時空,闡釋“中國方案”時代內涵
●主持人: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留下了許多輝煌篇章,唱響了沿線各國共享和平發展的主旋律,是中國為世界開辟的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之路。當前,我們在喚起各國關于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的同時,應重點闡釋“一帶一路”哪些新的時代內涵?
程曼麗:基于古絲綢之路留下的寶貴歷史遺產,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這是我們向世界提供的具有東方智慧的中國方案,也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切實貢獻。“一帶一路”具有時空超越性。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應僅僅著眼于我國自身發展,還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的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因此,我們需要著力向世界闡釋“一帶一路”的時代內涵,包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更大范圍內尋求共識。
于運全:闡釋“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內涵,應注重三個維度:第一,“一帶一路”將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古絲綢之路源起于2000多年前,沿線國家進行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典范。2013年9月、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將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在一起。第二,“一帶一路”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倡全球經濟合作的創造性方案。“一帶一路”需要沿線各個國家共同參與,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發揚光大,在區域合作乃至全球合作中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第三,“一帶一路”是我國國內經濟發展同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合作的有機結合。區域經濟合作不僅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也符合中國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
主持人: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非常形象地闡釋了“一帶一路”秉持的理念。在文化交流中,我們應如何把這一理念更有效地傳達給沿線各國?
程曼麗:“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體現出我們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國家形象。一方面,我們需要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的自身發展方向相對接,如將“一帶一路”建設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傳達我們的善意,展示良好形象,以此得到對方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展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形象,需要有問題意識。國家和民族形象不是單方面建構的結果,還需要得到對方的認可。我們要通過文明交流、多方溝通,深入了解國際社會對我們的文化認同程度和存在的誤解、隔閡,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幫助外界全面而真實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
于運全:近年來,我們聚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樹立四種“大國形象”,即“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做了很多全球性的受眾調查。我們發現,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深入展開,中國形象整體正在穩步提升,中國作為全球性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逐步樹立,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受眾的認可。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中國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是“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國家形象建設的新維度、新目標和新內涵。
2.春風化雨,文化交流為“五通”提供柔性保障
●主持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近5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其中,文明互鑒發揮了哪些作用,對“五通”的順利實現具有怎樣的意義?
程曼麗: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過程中,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亞非歐的商業貿易通道,而且是中國與世界聯系和溝通的橋梁,極大促進了各國語言、文字、宗教等文化交流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