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打造全球化新引擎
中國是“東亞文化圈”或東亞古典文明的源頭,至18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及制度建設卓有成就,形成了中國自身的發展軌跡。中古時期,中國在世界上的發展領先地位眾所公認,“盛唐”的輝煌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光輝 一頁。但明中葉以后世界的格局變化了,中國卻進入明清“鎖國”,失去了了解世界和緊跟潮流的機會。19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列強大舉進犯中國,在一百多年中,中國國勢衰微,幾乎落入亡國之災。一百多年中,中國人一再摸索救國救亡的道路,而現代化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啟動。辛亥革命表明,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民族國家終于在形成之中,而只有在國家完全鞏固之后,中國的現代化才能煥發出巨大的光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勢頭,其光輝成就讓整個世界震驚。如今,中國是歐美國家之外,在現代化方面表現最出色、也是成就最突出的國家之一。而且,資本主義現代化暴露出許多問題,社會主義建構出獨特的社會經濟制度,其目標是避免資本主義的失誤,在落后國家快速推行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的巨大成就,促使了中國自信力的提高,形成了中國現代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對于其他國家的發展,特別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摸索各自的現代化模式提供了一個出色的范例。“一帶一路”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呈現出來的,它是鄧小平時代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這一中國發展思路的國際升級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中國自身發展的現況以及世界情勢,以中華文明特有的情懷與智慧,向全世界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
“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習近平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指出,絲綢之路的精神核心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和平”是首位核心詞,這是“一帶一路”本質特征和根本訴求。“一帶一路”是21世紀中國促進世界和平的行動綱領,是中國為世界和平貢獻智慧的重要平臺。以此對照,隨著現代化在歐美各國發展,大國爭霸行為愈演愈烈,世界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太平。從歐洲三十年戰爭開始,國際性戰爭一再把歐洲最后把全世界都席卷在內。國際性戰爭隨著西方國家主導現代化進程而出現并不斷升級,這是歷史事實,也是現代化的一大抱憾。
“一帶一路”是共同發展與消除南北差異之路。四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已超過500億美元。未來三年內,中國將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將向 “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 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以此對照,現代化在西歐開始醞釀的時候,世界四大文明圈的經濟狀況相似,基督教文明特別是西歐基督教文明甚至還要落后一些,歐美國家引領現代化的一個結果,就是形成了世界不同地區的巨大差異,南北經濟差距非常明顯,這完全違背了西方國家標榜的“平等”。
“一帶一路”是不同文明的交融之路。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人類的文明因其多樣而璀璨,一支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這是“一帶一路”的價值取向與道德基礎,是共生互利的發展,奉行的不是歷史上現代化過程中的零和游戲規則,更不是對其他文明的征服。
劉成: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 南京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負責人、教授。
文章來源于《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