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道工作的確很枯燥,除了等待指令,就是執行,但是有許多人在這崗位上一干就是一輩子。”北京西車務段門頭溝站扳道員張軍對中國網記者說。
如今,隨著電氣化、微機控制等高科技在鐵路交通上的普遍應用,扳道工逐漸減少。但在一些鐵路支線,依舊存在著扳道員這一鐵路老工種,他們被人們稱為“最后的扳道工”。
夜班里最安全的“消遣”
1995年,26歲的張軍來到門頭溝站,成為一名扳道工。
在張軍的記憶里,那時的扳道房很簡陋:一張辦公桌,一臺內線電話,一把沙發椅,一頂燒得火紅的爐子。除此之外,狹小的扳道房里便再也放不下任何東西。
為保證鐵路交通安全,及時接收行車室扳道指令,扳道員在工作時必須上交手機等一切與工作無關的物品,12小時全身心投入工作。
因此,在等待指令的期間,那一本小小的鐵路扳道員崗位安全操作手冊,成了陪伴他度過漫漫長夜的唯一“消遣”。
“在嚴寒、冰凍、雨雪天氣時,扳道前要試扳道岔,防止道岔凍結……”多少個日夜的認真翻閱,張軍熟背手冊中的每一項工作要求。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扳道房的環境有了改善:散熱差的爐子被換成了空調和電暖器,電話也換了幾臺。那本陪伴張軍多年的手冊,一直放在辦公桌上。
“在值班的十二個小時里,扳道員沒辦法和其他人交流,不能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這種孤獨是很少有人能夠理解的。扳道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自己。”張軍對中國網記者說。
冷水洗臉保持清醒
2月3日上午,張軍剛剛放下的值班電話又響了起來。“45925次閉塞,檢查Ⅱ道!”張軍立刻拿起桌上的手信號旗走了出去,準備火車進路。
“扳道工作看似簡單,卻是鐵路運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崗位。進路是根,確認是魂,只有扳道員認真工作,加強檢查和確認,才能保證進路的暢通,列車安全行駛。”門頭溝車站黨支部書記殷兆山說。
扳道員接到電話扳道指令,先確認火車進路信息,然后扳動道岔,使鐵軌兩端無縫銜接,標準就是要連一張紙都塞不進去。一旦道岔沒有到位,輕則損壞設備,重則車毀人亡。
因此為了在夜班里保持清醒,張軍養成了用冷水洗臉的習慣,著急的時候,張軍更是來不及擦就走了出去。
冬天,火車夾帶的寒風從張軍的臉上呼嘯而過,回到屋里,張軍臉上掛著的水已結成了冰花。
除了認真負責之外,扳道員還是一個進進出出、不能閑著的工作。
從扳道房到行車室確認扳道情況,再走回扳道房扳動道岔,百米多的距離,張軍每天都要走上幾十遍,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這份工作事關人命安全,馬虎不得。保證列車安全行駛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義務。”張軍說。
自動取代手工勢在必行
門頭溝站位于門頭溝區龍泉鎮城子大街西側,這里原來是一片河灘。1906年,詹天佑修建京門鐵路,作為京張鐵路的輔助鐵路。為了將門頭溝的煤炭資源運送出去,設立了門頭溝站。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煤炭逐漸被新能源代替。運煤車輛的減少以及客運站點的取消,使得這個昔日繁忙的小站變得冷清起來。與此一同減少的,還有小站的扳道員。
據張軍介紹,門頭溝站職工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如今行車員工一共34人,扳道崗位也由當時的20多人縮減到現在的7人。
“入職的前幾年,工作特別忙,每天得有六十多輛列車經過。現在少多了,圖定列車三十八列,每天經過的也就二十多列。所以盡管扳道員人數少了,工作還是輕松不少。”張軍說。
除此之外,現代科學技術在鐵路上的運用也給扳道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工扳道逐漸被計算機自動扳道所取代。
“人再盡心盡力,也有疏忽的地方。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更能保證鐵路安全,所以自動取代手工也是勢在必行的。”殷兆山說。
張軍對自動扳道取代人工扳道也表示支持:“自動扳道使扳道更加精細準確,更能保證鐵路運輸安全,單位也會安排扳道職工轉崗,唯一希望的是,如果扳道房不拆的話,自己還能常回來看看。”
同樣在扳道員崗位工作過二十多年的祁彥國對中國網記者說:“自己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一輩子,每個道岔都留著自己的手印跟腳印。如果哪天這個職業真的沒有了,就想和家人在這拍個照、留個念,給自己的后代多講講扳道工的故事。”
(文字/趙曉雯 策劃/尚陽 仝選 攝像(影)/趙超 仝選 趙曉雯 宋桉柢 張鈺 剪輯/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