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一棟棟小洋房整潔亮麗,柏油馬路干凈寬闊,各種蔬菜的種植基地面積有上百畝,合作社還成立了多家公司,村中處處彰顯著新農村的新氣象。而在四年前,塘約村還是一個國家二類貧困村,2014年的一場洪水,使塘約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窮則思變。塘約要把資源統籌起來,走村社一體、合股聯營、抱團取暖的發展模式擺脫貧困。”塘約村村支書左文學在災后帶領村民進行農村綜合改革,短短兩年時間里,塘約村就成了“小康示范村”。
左文學今年第一次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根據“塘約經驗”,他提出了關于“農村產業扶貧”相關建議。
國家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轉變
2014年6月3日,塘約村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田地被沖毀,房屋倒塌,存儲的糧食全部被水浸壞。洪水給塘約村帶來的損失,讓左文學深切地感受到傳統農業農村抵御自然風險力量的薄弱。
2014年以來,左文學帶領村民走上了集體化道路。塘約村進行合股聯營、村社一體,對全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等實施“七權同確”的改革措施,即對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全面進行確權,被侵占集體耕地歸還集體,將土地集中起來,由村集體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
經過一系列改革,塘約村實現了擺脫貧困進入小康的目標。每畝地的產值從以前的最多160元,上升到1萬元以上。
“2014年到2017年間,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4000元增長到11000元。村集體經濟從依靠政府辦公經費3萬多元,變為312萬元。合作社下還成立了運輸、建筑、運營等多家公司。”左文學說。
塘約村走到今天,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縮影。“改革永遠在路上。我們生在了好時代,我們的幸福是靠好政策得來的。”左文學說。
特色產業實現扶貧目標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出發,明確到2020年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回首過去五年中,中國貧困人口已從9899萬減少至3046萬,年均減少1370萬人;貧困地區農民純收入增幅比全國農村農民收入增幅高2.5個百分點。國務院扶貧辦劉永富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說:“我們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2016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提出,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建立健全產業到戶到人的精準扶持機制,每個貧困縣建成一批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每個貧困鄉、村形成特色拳頭產品,貧困人口勞動技能得到提升,貧困戶經營性、財產性收入穩定增加。
寧夏固原彭陽縣陳溝村,借著生態建設的機遇大力發展苗木產業,發展多元化經濟林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貴州省畢節市,因地制宜打造了中國西南部最大蔬菜瓜果生產基地和肉牛養殖基地等一系列特色產業,已有30.67萬人實現初步脫貧……
“近年來,全國各地認真貫徹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大力扶持發展特色種養業創新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效。”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說。
趙皖平今年提出了“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筑牢精準扶貧基礎”的建議,并提出具體細化措施:“提升扶貧工作的造血能力,需要堅持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項目,走科技提升,創新發展的路子,把產業扶貧政策的功能有效釋放出來。”
扶貧先扶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
為實現脫貧,“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2020年貧困縣全部摘帽。今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精準脫貧力度,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異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當大量‘資源輸入’導致貧困對象‘等、靠、要’情緒變濃時,扶貧政策就會走向其反面,弱化了扶貧對象的內生動力。”趙皖平說。
在調研中,趙皖平發現,目前的扶貧工作也突顯出一些問題:“有一部分群眾和干部比較急躁,覺得越早脫貧越好,一味地給錢給物。”
趙皖平建議,精準扶貧工作中,各級政府不能滿足于“給予式扶貧”——給錢、給物、送項目,更關鍵的是采取“激勵式扶貧”,讓扶貧對象從“依賴中走出來”。
“通過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2020年我們肯定會見到中國的深度貧困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徹底的解決。”趙皖平說。
(文字/仝選 劉趁 廉皓晨 導演/尚陽 策劃/尚陽 焦夢 攝像/吳佳潼 宋桉柢 張敏 何遠涵 剪輯/趙超 陳瑋琇 褚靖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