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市場合作方興未艾
近年來,隨著域外市場對亞洲商品的排斥力度加大,亞洲內部經濟體力圖通過域內市場合作補償外部市場損失,助推了亞洲的區域經濟合作。
為應對發達經濟體戰略調整帶來的不利影響,亞洲各國和地區紛紛提出了各自的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增進跨境市場合作,推動經濟增長。例如,蒙古提出了“草原之路”計劃,印度提出了“季風行動”計劃,土庫曼斯坦提出了“大絲綢之路復興”倡議,韓國提出了“歐亞倡議”,越南提出了“兩廊一圈”等,這些計劃或倡議與“一帶一路”高度契合,都致力于通過互聯互通建設擴大各自生產要素組合的范圍,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發展。雙方對接發展戰略,有助于對各自消化富余產能,推進生產要素向國際產業鏈下游轉移,形成了亞洲市場合作本土化的潮流。
專家指出,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已呈加速化趨勢。去年中亞、西亞經濟體不僅加強了同中國的經濟合作,助推經濟一體化談判,而且中東歐16國也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與中國的經貿聯系。在南亞,印度加強了與印度洋沿岸國家的經濟一體化聯系,推進“季風行動”。中印兩國的自由貿易談判也已啟動可行性研究。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以“一帶一路”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為基本框架,多層面跨境合作共同發力,呈現出向縱深發展趨勢。
以往,亞洲經濟體在應對全球價值鏈呈現的結構性變化、內部市場狹小等挑戰時,往往選擇依靠本國自身力量來解決。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林桂軍指出,“這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優途徑,亞洲經濟體必須大幅增加彼此合作,實現地區共贏”。這正是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動能。
新興經濟體分量愈來愈重
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緩慢回升以及經濟政策調整與改革成效逐步釋放,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勢頭得到抑制,總體呈現緩中趨穩的發展態勢。去年,G20成員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E11)的經濟增速為4.4%,較上年僅輕微回落0.1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全球經濟增速僅為3.1%。E11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此提高到了60%,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持續增加。這表明,當前新興經濟體仍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在G20杭州峰會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精誠合作,與發達經濟體一道共同推動制定了《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G20全球投資政策指導原則》。兩份文件以有針對性的行動方案促進全球貿易投資的復蘇和發展,為新形勢下應對保護主義、推動國際貿易投資合作建立了新的制度框架。
但是,博鰲亞洲論壇發布的《新興經濟體報告》認為,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出現向好勢頭,但仍將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例如,勞動生產率增速放緩、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引發社會不穩定等問題均不容忽視。在外部需求疲軟、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以及內需增長乏力等壓力下,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動力仍然不足,相互之間的投資、貿易和金融合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