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復治理
3月22日,重慶市南川區興隆鎮金花村,過去光禿禿的土地上已覆蓋了成林的李子樹。這里原是石英砂礦,因為多年的開采,地面植被早已被破壞,但通過近3年的恢復,已有了些蒼翠的感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率是重要內容,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南川而言更是如此。近年來,該區通過整治非煤礦山、煤礦采空區修復和石漠化治理等手段,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
非煤礦山治理:荒土上綠植重現
重慶南川是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上天賜予了這里豐富的礦產資源,讓其在早年的發展中獲益良多,也為轉型埋下了伏筆。
金花村的石英砂礦屬于盧開遠,開辦于10多年前,設計能力5萬噸/年,開采面積近40畝。盧開遠坦言,其礦屬于濕法加工,對周遭環境影響并不大,但裸露的地表加工時的噪音還是讓村民怨聲載道。
隨著經濟轉型,主要作為玻璃生產原料的石英砂不再俏銷,而且地方政府對于環境的重視持續升溫,盧開遠有了轉型的打算——2014年,按照當地出臺的《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方案》,他開始在礦區種上李子、桃子、葡萄等果樹,今年可以產出百余噸李子,為其向鄉村旅游轉型奠定了基礎。
盧開遠絕非孤例。近年來,南川開始對礦山資源進行結構性調整:一是壓縮礦山數量;二是逐漸淘汰落后的工藝和技術;三是進一步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提高土地復墾率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
按照“誰破壞,誰治理”和“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由礦山企業為主體對開采形成的創面進行恢復治理。截至目前,該區實施了來游關、白塔水泥廠附近、三匯匯星、高速公路龍鳳山出口等5處廢棄礦山的植被恢復工程,面積330畝,推進了7家高速路沿線礦山的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共種植苗木6000余棵,栽培藤蔓植物5000余株,播撒草種60余畝,生態環境大為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