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贏的典范
我國從能源稟賦上是“富煤缺油少氣”,隨著經濟體量不斷壯大,油氣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2016年,我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30.2%上升到了6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則超過三分之一。
在中緬油氣管道建成之前,我國進口原油約80%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這個最窄處只有37千米的海峽是名副其實的原油“咽喉要道”,一旦出現極端情況,中國能源安全就會面臨巨大考驗。
而中緬油氣管道建成后可以有效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度依賴,實現能源供應多來源、多通道、多方式,化解單純依靠某一種運輸方式的風險。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由天然氣管道工程與原油管道工程共同構成,二者分別以緬甸西海岸的皎漂和馬德島為起點,由西向東,橫跨緬甸境內四個省邦,由云南瑞麗進入中國。
2013年7月28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南坎計量站放空火炬點燃,標志著天然氣已經輸送到中緬口岸。
2013年 7月28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工程正式投產向中國通氣,9月7日開始為緬甸分輸。2017年4月10日,《中緬原油管道運輸協議》在中緬兩國元首見證下正式簽署。當日晚,運載14萬噸原油的油輪成功靠泊中緬原油管道起點馬德島港并開始卸油,中緬原油管道正式投運。
隨著中緬油氣管道的建成投運,我國四大油氣進口通道的布局已基本成型:東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哈石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西南(中緬油氣管道)和海上進口通道。
“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先導項目和典型范例,中緬油氣管道不僅有利于實現我國能源供應多元化,而且對于緬甸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來自緬甸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緬甸天然氣儲量位居世界第十。中緬天然氣管道的建成,解決了緬甸天然氣下游市場難題,實現了出口創匯,還為緬甸帶來包括國家稅收、投資分紅、路權費、過境費、培訓基金等在內的可觀經濟收益,并直接帶動社會、經濟和就業的發展,提高了沿線居民生活水平。
2013年9月,中緬天然氣管道投產40天后,皎漂首站即實現臨時分輸,向當地天然氣發電廠供氣。居民用電水平大幅改善,從過去每天的三四個小時增加到全天供電。截至2017年3月31日,管道安全平穩運行1356天,共向中國輸氣133.4億立方米,為緬甸下載15.5億立方米。
緬甸前副總統吳年吞曾說,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不僅是參與投資的四國互惠共贏的項目,而且將使緬甸的經濟、工業化和電氣化水平得到提高,對緬甸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絲路基金主席楊澤軍表示,中緬管道項目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既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樣本工程,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經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