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倡議,為相關國家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契機。眾多“一帶一路”國家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在東南亞、南亞、中亞與非洲農業貢獻了?25%?的?GDP?與?40%?的就業。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糧食安全在“一帶一路”中占據重要地位。信息鴻溝和信息不對稱是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面臨的關鍵制約因素之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全球糧食產量與市場信息監測技術被少數先進國家壟斷導致的。2007/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中的教訓,令國際社會開始呼吁加強全球糧食產量監測,增強農業市場信息的開放性與透明度,以供發展中國家使用和評估。此后,G20?集團發起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農業市場信息系統(AMIS)和?GEO?主辦的?GEOGLAM。中國?CropWatch?是?GEOGLAM?和?AMIS?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憑借先進的衛星遙感技術、高分辨率數據以及自主的軟件和方法包,CropWatch?成為與美國和歐盟并列的全球三大農情監測領導者之一,開展農業生產監測并提供最新的農情市場信息。在當前反全球化的噪聲和貿易保護傾向的背景下,越來越需要建立農情信息命運共同體,提升農情市場信息開放、透明、均衡與共享水平,這是唯一能夠防止世界主要農產品市場信息刻意歪曲,保障易受到世界糧食市場不穩定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的方法。作為具有先進全球農業生產監測能力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希望與國際社會一道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建立促進農業信息分享的共同體。共同體應采取開放、協商、包容和互惠的方式,讓成員愿意參與并作出貢獻。在技術上,共同體可以利用由?CAS/RADI?自主開發的?CropWatch?云服務平臺,因為它遵循開放系統的思路,并且在支持?GEOGLAM?和?AMIS?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為了實現“一帶一路”的農情信息命運共同體的理念,CropWatch?需要進行必要的擴展,增強監測能力,并向“一帶一路”參與國轉讓技術。CropWatch?還需進一步加強研究和技術開發,通過利用“互聯網+”、云計算、計算機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的技術,以更好地促進“一帶一路”國家掌握農情監測技術。(專家:何昌垂)
農作物的產量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氣候是雨養農業的主導影響因素,水資源可利用量對灌溉農業影響巨大。全球氣候變化往往會導致不可預知的天氣變化,顯著影響作物產量。全球氣候變化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會導致土壤退化與肥力下降加速。上述因子及變化,難以采用傳統的作物監測與產量預測方法。近幾十年來,隨著衛星遙感技術的迅速發展,基于遙感的作物監測系統孕育而生。作物遙感監測系統可以快速獲取土壤和作物生長狀況信息,并能獨立開展評估和預測作物產量,但系統地建立需要充足的資金和豐富的農學知識。當前,歐盟、中國、美國與俄羅斯都已建成作物遙感監測系統,上述系統不僅能監測本國作物生產形勢,也能監測其他國家的作物生產形勢。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國內外用戶,尤其是國外用戶難以獲得系統監測結果。基于中國現有的?CropWatch?建設農情信息命運共同體,試圖創建完全開放的衛星監測系統意義重大,需求廣泛。理想情況下,基于遙感衛星數據,系統應具備為用戶提供簡便的作物狀態監測指標開展監測的能力,同時系統還應具有將監測結果共享給所需國家或地區的能力。用戶通過匹配監測信息與當地的農學知識,將有機會獨立評估當地的作物生長情況,并開展作物預測。同時,系統還應當包含土壤狀態與退化監測模塊,利用土壤信息有助于提升衛星遙感監測與產量預測的可靠性。農情信息命運共同體開放系統的建立對糧食生產大國與糧食不安全問題國家都十分有必要。開放的監測結果有助于制定更可靠的援助貧困國家和地區的計劃,更有效地規范農產品市場。俄羅斯在作物遙感監測系統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俄羅斯與中亞的前蘇聯國家擁有豐富的農學知識,十分樂意參與農情信息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專家:Igor Savin)
作者:吳炳方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Shukri Ahamd 聯合國糧農組織;何昌垂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