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行政體制改革。重慶積極探索符合市情的行政管理新路子,全市行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基本建立起了精簡、統一、高效的直轄市行政管理體制。
截至2016年底,市委部署的64項重點改革專項、281項重要改革任務,分別完成了23項和209項;我市承擔的101個中央試點和部署的39個市級試點,分別完成47個和26個。
開放,令重慶由“內陸腹地”變身“開放高地”。
通道不暢,曾是制約重慶發展的第一“瓶頸”。不沿邊不臨海的重慶,將目光投向歐亞大陸橋——首開中歐班列先河的“渝新歐”,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行程1萬多公里,直達歐洲。更為重要的是,其運輸成本僅為空運的1/5,時間僅為海運的1/3。如今,“渝新歐”占到全國中歐班列貨運總量的近50%。
不僅如此,重慶還立足于發揮“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區位優勢,不斷擴大向東向西對內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了由航空、鐵路、長江水運交通樞紐、國家級開放口岸和保稅區組成的開放平臺,內陸開放高地特征基本成型。
2015年11月,中國和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落戶重慶。打通內陸地區聯通世界的資金、物流和信息“梗阻”,內陸地區物流成本和融資成本“雙降”的目標正在重慶探索實踐。
2017年4月,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運營。重慶自貿試驗區將進一步釋放發展能量,為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注入新動力。開放的紅利將在重慶進一步得以釋放。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2016年9月,市委四屆九次全會通過《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按照《意見》,重慶將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通過大力培育創新主體解決“技術供給”問題,加速完善創投體系解決“資本來源”問題,統籌搭建創新平臺解決“創新生態”。
創新平臺如雨后春筍,不斷生發。2016年全市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20家、星創天地10家;新增技術轉移機構5家;眾創空間建設實現區縣全覆蓋;全市新增重點培育科技型企業3260家,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971家、同比增長161%,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62家、同比增長81%!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人心,西部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在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引擎”驅動下,重慶經濟面貌一新——
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全市現代經濟的結構特征日益明顯;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民增收空間不斷拓展,七大特色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
汽車、電子雙輪驅動,裝備、化醫、材料、消費品、能源產業多點支撐的多元產業體系形成,十大戰略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工業經濟抗御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不斷增強。
剛剛發布的《重慶全球媒體形象報告(2012—2016)》指出,“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中,就有1臺是重慶造”成為重慶筆電產業最直接的媒體形象;全國每9輛汽車中,就有1輛是重慶造,重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汽車第一城”。
第三產業發展迅猛。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重慶金融資產交易所等要素市場從無到有,離岸金融結算業務快馬加鞭,助推全市金融業快速崛起。2016年,重慶金融業GDP占比達到了9.4%,排名全國第七,重慶正朝著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邁進;
民營經濟快速發展。2016年,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0728.77億元,是1996年的32.8倍,占GDP比重為61.1%,比1996年提高36.2個百分點……
今天的重慶經濟,已綻放出了一個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