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必須充分把握其系統性,堅持做到統籌謀劃、整體推進。
報告提出,“建設綠色發展、生態安全、城鄉共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山水城市”,并從全市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制度保障等多個維度明確了具體任務和工作要求,重點要把握以下三點:一是大都市區與生態發展區必須齊頭并進。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各功能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加快全市一體化發展。”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必須堅持全市“一盤棋”,關鍵是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管控區域生態空間,各區域板塊之間必須嚴格按照功能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都市區作為重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成渝城市群的主要支撐,在集聚各類高端發展要素、集中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高新產業集群的同時,重點要圍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空氣環境質量改善、飲用水源保護、生產生活污水處理等方面,統籌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杜絕走先污染后治理、重地上輕地下、重顯績輕潛績的老路。占全市面積65%的渝東北、渝東南生態發展區要按照報告要求,“著眼建成以生態經濟為支撐的生態發展區,強化生態屏障功能,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推動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資源產業化,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在生態環境保護上要用“快思維”、做加法,快干實干、保優控差、減量提質,在產業發展上特別是一些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的項目上,要用“慢思維”、做減法,真正把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化”要求落到實處。二是水、氣、土等環境要素必須聯動治理。環保“五大行動”是重慶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其成效較為明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00天增加到301天,細顆粒物(PM2.5)濃度同比下降22.9%,空氣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0天;三峽庫區水質保持穩定,長江、嘉陵江和烏江干流水質總體為優;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5.4%,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區域30790.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7.3%,落實最嚴格的分級分類管控措施,全市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實踐證明,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環保“五大行動”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尤其要科學編制實施好新一輪《重慶市環境保護“五大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2)》,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面打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役。對重點區域、重點問題既要精準發力、單兵突擊、點上突破,又要做到系統謀劃、區域協同、面上提升。三是城鄉環保基層基礎工作必須一體推動。報告指出,要“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城市和農村兩個板塊缺一不可,頂層設計與基層基礎兩個端口缺一不可。農村鄉鎮普遍處于經濟發展相對不足、環境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環境管理能力相對薄弱的階段,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達到城鄉共美的目標,農村生態環保短板必須及時補齊補強。以三峽庫區為重點,大力推進長江防護林建設、石漠化和消落區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合理控制化肥農藥施用強度,加快城鄉自然資本增值,推動綠色發展示范,補齊生態產業發展短板;加快農村鄉鎮環境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運維,確保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區縣城污水處理設施擴建與改造,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收運設施全覆蓋,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嚴格落實《重慶環境保護條例》,從職能職責明確、機構人員配備、專項經費投入、業務技能培訓等多個層面入手,補齊基層環境管理能力的短板,實現有人做事、有能力做事、做得成事,夯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基層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