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神奇而又普通的水
打造“水教育”三部曲 健康生活素養落地生根
“水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必要物質,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錨定這樣的核心思想,朝陽中學以化學學科為切入點,從去年開始,陸續打造了《魅力化學》《保護水資源》《水教育》三大精品選修課,并將“水文化”作為健康生活素養的“培養基”,讓孩子們在了解更多自然知識的同時,也樹立起了對于美好人生的向往。
“水教育”系列校本選修課程定位整體體現了化學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學校希望通過加深對水的認識,培養起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雙轉化”能力。例如,在《保護水資源》課堂上,周娟老師先組織學生學習污水處理原理;而后,再帶領學生去親身參觀污水處理廠,真實地觀察和感受污水處理的整個過程;同時,又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嘉陵江邊進行采樣取水和簡單的水質監測與凈化。
這樣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了學生宏微結合、證據推理、科學探究的能力和興趣,也通過水體分析的實際案例,認識到了水資源對于健康生活的重要價值。
當前,由郭小玲老師主導的《水教育》正在申報市級精品選修課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系列以水為根基的課程,將會引領更多朝陽學子在節水、護水、愛水的各類行動中,增進他們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
其實,“水教育”課程三部曲從創生之初,就著眼于關注學生的化學態度、環境意識與節水意識,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理科思維,并使學生對環境與世界的認識更具有整體性,對地球資源保護的認識形成網絡化,最終搭建起化學學科與健康生活素養之間的“高效連通器”。
全新視角審視歷史 賦予學生深厚人文底蘊
《舊唐書·魏徵傳》有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見,歷史文化與社會文明密切關聯,以及學生的人文底蘊也與歷史學科息息相關。
基于這樣的思考,朝陽中學高中歷史教師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深度分析教材,廣泛收集課外知識內容,自編了《新視角看歷史人物》《新視角看歷史事件》兩大精品校本課程。面向選修這兩門課程的全體學生,老師以尊重孩子個性為先導,充分發揮他們的自身能力和特長,用一個個耳熟能詳但又尚未參透的史學案例,詮釋著歷史、社會與人文底蘊之間的微妙聯系。
從“長平之戰”到“負荊請罪”,細致入微的分析,加上多維度資料的佐證,讓孩子們認識到“廉頗非英雄”;還原歷史本真,層層剖析妲己被故人誤解的“罪行”,孩子們又了解到更多商朝滅亡的真相。講述《三國志》,重新審視“隆中對”與“赤壁之戰”,更多學子明白了“諸葛亮是如何被推上神壇”。
學唱《松花江上》,體會東北淪陷后人民的感受;列舉“東北易幟”“中原大戰”“西安事變”,講訴蔣介石不殺張學良的真相;論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闡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分析其歷史影響……在重新審視一件件歷史大事的過程中,朝陽師生總會以開放的專題討論會形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在朝陽人看來,敬畏史實,同時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釋歷史問題,本就是人文底蘊的一種體現。學生們對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再探究,撥開層層迷霧,還歷史事件以本來面目;既能讓他們形成客觀、公正的價值觀,也能讓他們在今后的發展中,以更加廣闊的胸襟去擁抱未來,與世界和諧相處。
學生參加各類生物體驗探究活動
完善生物科技體驗與探究 科學精神內化于心
目前,朝陽中學作為重慶市“生物科技體驗與創新”課程創新基地,不僅有上百萬元的專項經費保障,同時也在課程資源建設上下足了功夫。
近年來,學校先后與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重慶市自然博物館以及重慶市縉云山自然保護區簽訂基地共建協議,在課程資源開發、教師培養、學生實踐等方面均已展開深入合作。目前已成功開設《基礎生物學》和《DIY動植物標本創意開發》兩門校本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據了解,生物科技體驗與探究基地建成后,將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征,以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學生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為主線,通過開展體驗與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將科學精神內化于心。
介于此,朝陽中學將進一步加快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進程,在現有校本課程的基礎上,著眼于“現實生活應用”“職業規劃前瞻”和“學業發展基礎”三個方面繼續開發新的校本課程,為不同潛質、不同水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多層次的選擇和幫助,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未來,學生將在數碼顯微實驗室、生物技術實驗室、植物組培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高中生物智慧云實驗室等功能室里充分體驗到生物科學的魅力與精彩。走出學校,他們也能在縉云山植物基地和重慶自然博物館內,細致探究生命起源與進化的過程。
通過教學環境的創設,營造學科情境、凸現學科文化、構建專業特色、培養學科素養、強化科學精神,為學生樹立遠大的專業志向和發展目標,朝陽中學正在不遺余力地做著這一切,朝陽人始終堅信,紙上得來終覺淺,唯有實踐出真知。